文/蘭媽談育兒
相信嗎?沒有價值感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律
這句話也許聽上去有些絕對,可真正身臨其境有過切身體會后就能發現,孩子如果少了價值感,又怎么會自覺向上呢
有個朋友,回憶說: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那眼中曾經滿是好奇的小男孩,竟然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現在的他,整日沉迷游戲,甚至日夜顛倒得黑眼圈嚴重
作業根本就不用說了,每次問他作業,都不耐煩地回答說“寫完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會接到老師催著要作業的電話,因為孩子在學校給出的回答是:“作業忘記拿了”
聽完老師的話,我在家里翻箱倒柜,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還是一無所獲
漸漸地,我也明白了一個真相:兒子在家里騙我,到學校又騙老師
為了這件事我焦慮憤怒,甚至還把他關在屋里強制要求“不寫完作業不能出門”,但換來的卻是孩子跳窗逃走的無法掌控叛逆
聽完這些,我突然想到一句話:不聽話的孩子,將來長大后才可能大有出息
特別是那些每天瘋瘋癲癲、神神經經、身上有用不完的精力,并且每天嘴巴里還有十萬個為什么的孩子,他們長大后往往都是混得比較不錯的
為什么呢
舉個例子:
如果你的孩子在家里沒有反抗、也沒有辯證思維,那將來到了社會上又如何混出名堂呢
人家問“喜歡什么”,孩子回答說“隨便”
人家再問“你未來有什么打算”,孩子回答說“無所謂,過一天算一天”
而在這種隨便、又無所謂的態度下,你會發現孩子整個人都顯得懶散、呆板、甚至無趣,對待人生、工作、情感、甚至家庭都會如此
這叫什么?這就是缺少價值感
沒有明確個人認知、也沒有對未來的理想計劃,渾渾噩噩的人生又談何自律、上進、和成功呢
所以,想要把孩子養得積極向上、自律出色,那喚醒內在動機的自身價值感,才是掌握人生力量的必要手段
特別是以下幾種方法,就是喚醒孩子內在動機的常用方法,也是實現孩子自身價值的有效捷徑
01
少指責,多鼓勵
人前教子,不為“教”
特別是那些在親戚朋友面前大聲斥責孩子,毫不留情數落孩子過錯的,基本上就很難養出有內在動機的價值感小孩
有一個女孩,受了委屈后去找再婚的母親,剛進門就和繼父鬧得不愉快
女孩激動地說:“為什么把我生下來?你別什么事兒都把我媽搭上”
繼父的回答是:“是你在糾纏她好不好”
女孩聽到這句話瞬間怒了,當時就加大音量質問:
“什么叫糾纏?”
“我不是她生的嗎,什么叫糾纏啊”
“把我生下來,就不管我,不養我,我到底算什么”
“我不是她生的,我不是她小孩嗎?現在還說我糾纏她,什么意思,什么叫糾纏”
女孩一邊說,還一邊憤怒地推搡著繼父
沒想到,媽媽竟然在那時候推了她一下,還指責她無理取鬧
剎那間,繼父指責的時候沒哭,媽媽一開口就委屈地哭得停不下來,情緒更加失控地對著媽媽發吼:“什么叫無理取鬧了,你為什么把我生下來,為什么不養我,現在變成我無理取鬧了嗎”
這個例子,突然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我打他的時候,他反抗力氣太大了,我就喊他媽媽來幫忙,然后瞬間就不反抗了”
所以,壓垮孩子最后一根稻草的,絕對不是孩子過得有多么苦,而是被最相信、最親愛的父母指責拋棄
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愛的孩子,又指望誰來愛呢
想要孩子在足夠愛的光環下被喚醒內在動機,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指責、多鼓勵
特別是孩子接受能力差、又或者成就不是那么出色時,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哪怕進步一點點也要及時表揚
告訴孩子:“你今天表現得很棒,特別是xx方面,比之前的表現進步了很多”
02
少干涉,多尊重
不得不承認,當孩子覺得我們煩,迫不及待想要逃離我們時,就說明家長們在管教方面越界了
特別是心理、情緒、和空間三方面,如果越界還不知悔改,那很容易就養出一個對著干、或者徹底擺爛的孩子
認識一個女孩,她從小的生活狀態就是:媽媽說什么就是什么
她喜歡繪畫,可媽媽覺得舞蹈更有氣質,長大后當名舞蹈老師也是不錯的鐵飯碗
于是,媽媽不顧她的反對,直接報名了舞蹈班,每個周末都會被催著逼著去舞蹈班,回到家后更是綁在眼皮底下繼續復習舞蹈動作
但凡有一個偷懶的動作被發現,那接下來就是繼續加碼的練舞懲罰
不知不覺,女孩對練舞二字就有了嚴重的心理陰影,還沒有開始就腿疼腰疼,媽媽還沒有動手,就直接嚇得雙手抱頭地做出防御性的反射動作
除此之外,女孩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嚇得躲在房間里不敢出門,媽媽看到后也未曾有所顧慮,直接舊事重提地開始責罵:“看看你之前,還不是打碎了花瓶,你那時候就說以后不會了,可現在呢?又打碎了一個”
女孩不停地解釋:“我不是故意的”,媽媽仍然繼續說:“你是我生的,我還不知道你幾斤幾兩”
直到,女孩徹底擺爛起來,舞蹈不學,作業不寫,甚至連媽媽說的話都充耳未聞,母女之間的關系也進入了冰點,只要是張口說話就能把對方的心傷得拔涼拔涼
這就是過渡性干涉的“管太寬”
當孩子在父母面前的形象就是連走路都走不好時,孩子自身的價值感會被淹沒,內在的信心動機也不復存在
一個連父母都不相信的孩子,又指望誰能欣賞、和信任呢
想要避免過度干涉的傷害,那父母就要足夠尊重孩子的個性與選擇
比如,試著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去看待,孩子有意見時別急著否定,嘗試多溝通,再用理解和包容去和孩子聊更多他們愿意聊的話題,就能發現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得是越來越健康、有積極性了
03
少嘮叨,多傾聽
看過一則漫畫:
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難受地哭了
1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叛逆地生氣
2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不耐煩地逃跑
3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苦笑著搖搖頭,然后忍了
4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沒心沒肺”地笑了
5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沒臉沒皮”地自鳴得意
6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會默默地聽著
7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孩子竟然滿滿都是幸福感
85歲被媽媽嘮叨責罵,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只能是做夢了…
每個年齡段,短短的一句話,卻道盡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微妙變化:越長大越能理解為人父母的不容易,越長大也越懷念母親的嘮叨與責罵
可現實卻等同于成長沒有后悔藥,小時候對父母的嘮叨和責罵憎恨不已,等到父母不在、并感到孤苦無依的時候再去懷念,又有什么意義呢
當然了,換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
人生短短數十載,做父母的要盡力愛好孩子,還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在雙向溫柔中才能讓親子之間的濃度得到更好發揮
比如,把嘮叨責罵改成孩子都喜歡的傾聽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耐心地等孩子把話說完,然后再問一問孩子:
“你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需要我幫忙的嗎”
在先傾聽、再理解、然后尋求幫助的循序漸進下,孩子能感受到他自己被尊重了,自然而然也會慢慢藏開心扉
所以,喚醒孩子內在動機的價值感,就在于走進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對你產生充足的依賴和信任
而在足夠多的安全感下,孩子自然就會更加認同自己,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也會更積極向上一些
04
少爆粗口,多積累自信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所說的話尖酸刻薄、不堪入耳,我不知道這樣的講話方式是有什么特別的教育效果,可難聽的話說多了,就會慢慢發展成“狼來了”的故事
認識的一個年輕小姑娘就是如此
每次和她見面聊天時,她嘴里無一例外都是發表對媽媽的不滿
不是說媽媽太煩了,就是怪媽媽既然不愛她、為什么要生下她受罪…
我不知道她究竟經歷了什么,對她的觀點也就沒有作出太大的評價,每次都是站在朋友的立場多多安慰
特別是每次看到她難受得借酒消愁,一聊起媽媽又崩潰大哭的一幕,我甚至都懷疑: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不愛自己孩子的媽媽
可當我繼續了解,跟她的媽媽也有了幾面之緣后,我發現這位媽媽也并沒有想象中的母老虎形象
得知我是她閨女的朋友,熱情地招待著,甚至還說很多奉承的話拜托我多多照顧她閨女
整個過程中,媽媽舉手投足之間也盡顯一個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
于是,在越看越不懂的情況下,我直接把小姑娘對我說的話和盤托出
本以為媽媽聽后會很傷心
沒想到,她卻見怪不怪地對我說:“打是親,罵是愛,我對她說難聽的話,也無非是想激勵她,希望她能聽進我的話,不要走彎路”
合著一聽,原來是激將法呀
而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家長善于用這種方法來刺激孩子,希望孩子能自此爭口氣、創造一些成就出來
可事實上,孩子的優秀從來不是激將法激出來,而是用孩子能接受方法喚醒出來的
比如,孩子討厭父母、拼了命想要遠離的時候,就要及時改變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了
如果您以前對孩子大吼大叫、也喜歡用激將法去刺激孩子,那接下來就要改變畫風,做一個為孩子提供自信源泉的理智父母了:
?不要翻舊帳,承認孩子身上表現不錯的優點
?用具體的語言表揚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與努力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掌控感,他們會更愿意親近你
?孩子表達想法或者發表感受的時候不要插話,認真聽孩子把話說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要用“怎么回事”來批評、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
?讓孩子通過完成小目標來積累成功體驗,從一定程度上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拿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做比較,平時要更多地關注孩子自身成長的體驗和需求
那么,關于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學不會自律”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