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將訪問中國。看似普通的外交行程,其實背后隱藏著中東局勢的一次重要轉折。
【伊朗外長阿拉格齊將來華訪問】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這趟訪問的時間點非常敏感——就在伊朗與美國計劃于本月26日在阿曼舉行第三輪核問題談判的前夕。而這次來華,阿拉格齊帶來的,可能不僅僅是“協商合作”的外交辭令,更有一件大事——希望中方點頭,成為伊核協議新一輪談判的“擔保人”。
從目前來看,美國和伊朗的核談判依然處于“雞同鴨講”的階段。雖然名義上是第三輪談判,但前兩輪幾乎沒取得實質進展。最關鍵的障礙有兩點:
一是核活動的限制范圍。
伊朗始終堅持自己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力,強調不會發展核武器。但美國這邊態度模糊。其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一會兒說“可以進行3.67%的低豐度鈾濃縮”,一會兒又說“必須停止并清除核濃縮”。這前后不一的表態,讓人很難相信美方真的愿意談。
二是“非核議題”是否入局。
特朗普政府的談判思路是“捆綁銷售”——不僅要談核問題,還要伊朗在導彈發展、地區影響力等方面做出讓步。但伊朗當然不會接受。畢竟上一次伊核協議被美國撕毀,就是因為特朗普在2018年單方面宣布退出。如今又是特朗普政府回歸,伊朗更不可能輕易低頭。
再加上美方軍艦頻頻現身波斯灣,如今已經有兩艘航母逼近中東,明顯釋放出“不談就打”的信號。而伊朗內部的強硬派也不會允許政府對美讓步過多,否則就會被視為“軟弱”。
在這種劍拔弩張的局勢下,伊朗想談,但又不敢獨自面對美國的“獅子大開口”。這就需要引入“外援”——中俄作為制衡美國的力量,進入核談判的框架,既能增加談判的穩定性,也能防止美方再“毀約跑路”。
【美國第二艘航母抵達中東】
從阿拉格齊上周剛結束的莫斯科行程可以看出,伊朗正在全力推動中俄成為核協議新一輪談判的“擔保人”。
阿拉格齊在接受伊朗國家電視臺采訪時明確說:“中俄是伊朗的朋友,在重大議題上始終保持協商。”言下之意,中俄要真正站出來“撐腰”。
而這次來華訪問的重點,很可能就是希望中方對“擔保人機制”表態。換句話說,就是要中國“點頭”:一旦美方再毀約,中俄就要出面“兜底”或者至少提供政治和外交層面的支持。
這并不只是象征意義上的支持,而是伊朗能否順利重返國際舞臺的關鍵步驟。過去那份伊核協議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來保證”,美國說撕就撕,歐洲國家說話又不算,伊朗吃了大虧。這一次,德黑蘭不想再犯同樣的錯誤。
中國在伊核問題上的立場其實一直非常清晰:反對擴散核武器,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同時主張通過外交方式解決分歧。
可以說,中國在伊核問題上扮演的是“平衡器”的角色。我們既不是美國的“傳聲筒”,也不會成為某一方的工具,而是推動各方坐下來“談事情”的理性力量。
【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施壓仍在持續】
不過,是否要成為“擔保人”,這是一個需要非常慎重的決定。原因有三:
第一,這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角色。
一旦中國正式參與到“擔保人機制”中,不僅意味著中方要在談判中“有份發言”,還可能要承擔一定的“信譽風險”——萬一協議破裂,中方要肩負什么責任?
第二,美方是否接受也是未知數。
以特朗普政府的性格,一旦看到中方參與擔保,可能會將談判“泛政治化”,甚至拿這個話題來做文章,說“中方干預中東事務”。
第三,當前中東局勢極不穩定。
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矛盾、美軍在中東的存在、胡塞武裝的襲擊行為……任何一個火星都可能引爆整個地區。中國要發揮積極作用,但也要避免卷入復雜博弈。
因此,中方在態度上既堅定支持和平談判,也需要在機制設計上更加靈活,比如可以提出設立“第三方監督機制”或“多邊保障條款”,而不直接扮演傳統意義上的“擔保人”。
總而言之,伊朗外長此行來華,確實意義重大。但中方是否點頭成為“擔保人”,還需要謹慎思考、精準出招。
中國在伊核問題上不會缺席,但也不會貿然承諾。這不是對伊朗不夠朋友,而是對地區和平與全球穩定負責的體現。
一句話總結:中方始終支持勸和促談,但要不要出面“擔保”,必須看誰愿意真正為和平買單,而不是只圖政治秀場的虛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