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一度如火如荼,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這場不見硝煙的“戰爭”似乎正在走向尾聲。等不到中方主動的特朗普,終于開始妥協了。
【特朗普稱要在30天內結束貿易戰】
最近,特朗普在一系列掙扎后,終于坦言這場糾紛是時候結束了。他給中美貿易談判定下了一個“最后期限”——3到4周內達成一份最終協議,結束這一切。
而面對記者提問,是否會在目前145%的關稅基礎上,進一步加征時,特朗普難得地表示出對增加關稅的猶豫:“我可能不想再提高關稅了,再提高的話,消費者會停止購買這些商品。”
甚至,他還提到“接下來可能會降低關稅”。此番表態無疑是特朗普,對華關稅戰以來的首個“服軟”跡象,對比之前的強硬態度可謂大相徑庭。
為什么特朗普突然變臉?別看他嘴硬心軟,其實背后有兩個重要原因。
1.民意如流水,特朗普支持率下跌至上任以來的最低點。
2.美國民眾對中國的不友好態度居然有所降低。
這兩個國內變化顯然出乎他的預料,也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對華策略。
【認為中國是敵人的美國人正在減少】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還宣稱,自從宣布“對等關稅”后,中美之間的聯絡就沒停過,并且中方多次主動聯系美方。
這聽來像是特朗普在為自己的立場找臺階下,希望傳遞出的信息是,因為美國加稅,中國感受到了壓力,不得不低頭談判。而對方態度良好,美方或可適度降低關稅。然而,這個說法怎么看都很牽強。
真實情況是,中美之間的工作溝通渠道一直存在,但關于關稅談判一事,我們這邊就沒有主動去找過白宮。很多動作和消息,更像是特朗普團隊自導自演,為的就是在國際輿論場中保留幾分面子。
要知道,特朗普推行關稅政策以來,對美國反倒造成了不小的損失,美國企業和農民怨聲載道。
【特朗普不愿承認決策失誤】
然而,特朗普卻不愿承認決策失誤,還讓美國人接受這些后果。他宣布“暫時豁免”部分電子產品的關稅,同時又強調過不了多久就會恢復,更可能會有新的稅收措施出臺。
為了維護自己的強硬形象,特朗普強調自己說出的話不會改變,但也會“靈活應對”。這話雖矛盾,其實是為了不打自己臉而繞彎子,想撤銷關稅措施卻猶豫不決,說到底是為了權衡各方利益。
總之,特朗普很清楚自己繃不住了,并且想要回頭。然而,現實狀況并不能讓他輕松過渡,因為中方并未積極響應進行高層級對話,令美國有些焦躁不安。美媒還透露,不少美國官員曾私下詢問中方是否會主動接觸,但都得到了否定的回答。
當貿易戰陷入僵局時,美國騎虎難下,在國際舞臺上顯得有些被動。
【歐盟表示要將重心轉向亞洲】
其中,美歐之間的談判也未能順利推進,日本則加強了與中國的接觸,比如中日韓重啟自貿區談判等。中國也在進行最高級別的外交活動,同時還吸引了包括英國商業和貿易大臣準備訪華。
在這個時候,國內民主黨也開始向特朗普發難。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特朗普只能被迫放低姿態。
然而,他仍然不能直接取消對華對等關稅,因為這樣無法向他的鐵桿選民交代,只能采取迂回戰術。最新的表態顯示,特朗普希望美國民眾能繼續采購中國產品,顯然,他有意結束這場貿易爭端。
究其根本,美國離不開中國制造和龐大的中國市場,特朗普頂不住壓力,急于與我們達成協議。然而,雖然特朗普態度軟化,我們仍需保持警惕。更不用說美國根本沒有展現出多大的誠意,來化解中美貿易僵局。
【中方只會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展開談判】
回顧這場貿易戰,我們的態度始終如一:若戰,奉陪到底;若談,美國必須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拿出實質性誠意。特朗普的態度轉變,折射出內外壓力讓他不得不調整策略。接下來,就看美國能否拿出切實行動,推進談判進程。
在這場游戲中,我們需要運籌帷幄,做好兩手準備。經驗告訴我們,美國政客往往不會輕易善罷甘休,他們可能在其他領域向我們施壓,以此來獲取談判籌碼。因此,我們要保持警惕,隨時準備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
最后,與其說這是一場關稅之戰,不如說是一場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角力。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孤立于世。
合作共贏是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任何試圖通過對抗削弱對方的行為,都是與潮流相悖的。我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基于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才是解決貿易戰的最終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