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愛 解紛有術
——記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黃志麗
4月9日9時,福建省漳州市。潮濕的空氣中夾雜著若隱若現的花香。
薌城區人民法院巷口人民法庭,這座20世紀90年代的白色小樓里,4個審判法庭都在緊張有序地開庭。
呯!“現在開庭!”第二審判庭內,黃志麗有條不紊地主持庭審,語氣溫和卻堅定。一身寬大的黑色法袍把她的身體襯得更加瘦小。
“你剛才說你是做水果生意的,之前也買了奔馳,生意應該不錯呀,怎么會還不上欠款?”法庭調解結束后,黃志麗詢問被告。
“做水果前幾年是很賺錢,但是這個行業,哪種水果賣得好,第二年市場上就會鋪天蓋地都是這種水果,生意就越來越難。”被告席上,清瘦的男子在調解筆錄上簽下名字,“感謝法官為我調解,讓銀行給了我寬限期,還考慮我的困難,讓我緩交訴訟費,我一定盡快把欠款還上。”
9時36分,第二起案件開庭。
12時15分,清脆的法槌響起,上午的最后一個庭審結束。
黃志麗開庭審理案件。
微風拂來,巷口法庭兩旁的三角梅漲著紫紅的笑臉,隨風舞動。空氣中彌漫著的淡淡幽香,掃去了黃志麗一上午的疲憊。
這天上午,黃志麗開庭審理了11起金融借貸糾紛,其中4起調解結案,1件當庭撤訴。
多問一句 多考慮一點
“多問一句,了解案件背后的深層原因;多考慮一點,了解法官能為當事人解決哪些困難。”這是黃志麗一直秉持的辦案原則。
在薌城區法院黃志麗事跡展覽館里,有這樣一張照片:一名老人扶著助行器艱難地行走,布滿皺紋的臉上卻展露著微笑。身旁的黃志麗把公文包挎在臂肘,雙手攙扶著老人。
照片上的老人是黃志麗辦理的一起交通肇事案的原告陳阿婆。78歲的陳阿婆獨自買菜時被一輛小汽車撞傷,致腿骨多處骨折。交警判定司機負全責。因賠償金額雙方協商無果,老人把肇事司機訴至法院。
“阿婆,您一個人住嗎?平常是誰照顧你呀?”送達開庭傳票時,黃志麗被陳阿婆家的情景震驚了。年代久遠的古厝,虛掩的房門,房間里零落的垃圾。陳阿婆一人獨自躺在床上,床邊柜子上是未洗的碗筷。
“我腿打鋼板起不了床,平時都是喊厝邊(鄰居)幫忙做飯打掃。”陳阿婆的話讓黃志麗心頭一緊,趕緊幫老人收拾起屋子。詳談中,黃志麗了解到,老人的兒子在北京。為了不影響兒子工作,老人一直沒有把被撞的事告訴兒子。這些天老人就靠鄰居的幫助,艱難地生活。為了解決老人的困難,黃志麗一邊加快辦案步伐,一邊聯系村委會找專人照顧老人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
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護工照顧得用不用心,老人的康復情況如何?案子在黃志麗的調解下很快結案了。賠償金拿到了,陳阿婆的生活卻一直揪著黃志麗的心。于是,黃志麗扮演起了“女兒”的角色。一有空,她就會去陳阿婆家中。陪阿婆聊聊天,看看阿婆需要些什么,幫她買點水果和補品,教護工變著花樣給阿婆做好吃的,補養身體。看著老人從臥床到能站起來,再到扶著助行器行走,黃志麗的心中甭提多高興了。
慢慢地,黃志麗成了老人的“親人”,陳阿婆每天最開心的,就是坐在門口盼著這個“女兒”回家看她。
門前的三角梅開得熱烈,映紅了陳阿婆幸福期盼的笑臉。
法官應該是個“雜家”
“法官應該是個‘雜家’,方方面面的知識都應該懂一些。做不同人的工作,用不同的話題拉近彼此的距離,調解也能事半功倍。”黃志麗不僅精通當地風俗民情,了解中醫和國學,還拿到了心理咨詢師資質。
那是一起相鄰權糾紛案。到黃志麗手上已經是第三次起訴了。
某大學退休教授吳某把空調外機裝在鄰居家主臥窗外。壓縮機“嗡嗡”的低頻噪音吵得鄰居心煩意亂。多次交涉不成,鄰居把吳某起訴到法院。法院判決移機,吳某不移。法院執行,幾天后吳某又把空調外機移回原位,重復侵權。鄰居無奈,再起訴,再執行。吳某再次把空調外機移回原位。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老太太如此執著?”拿到案件,黃志麗發了愁,“必須找到癥結徹底解決糾紛,不能讓他們無休止地這樣循環起訴。”于是,黃志麗來到了吳某家。
“是法官呀,你們愛怎么判怎么判好了,我反正還是會移回去的。”門開了一條縫,一個滿頭白發、戴著厚厚眼鏡的老太太透過門縫,對門外的“不速之客”說。
“吳老師,我今天不是來勸您移機的,我就是來看看您,跟您請教些問題。”黃志麗臉上掛著她那招牌式的笑容。
吳某上下打量了一下黃志麗,感覺這個法官有些不同,便開門讓她進來了。
這是個很雅致的客廳,沒有沙發、沒有電視柜,滿墻的書柜上整整齊齊地放滿了各種書籍。客廳中央長方桌的一角,摞著幾本書,書旁是一盞仿古的臺燈。
“一看您就是個有品位的文化人!這么多藏書,您都看過嗎?”黃志麗一邊欣賞著滿墻的書,一邊用余光瞄了一眼吳某。
吳某剛剛還耷拉的嘴角微微上揚,低垂的眼簾也抬了起來,得意地說:“當然,這些書我都看過,還不止這些,書房里還有!”
細心的黃志麗發現,書柜里傳統文化類的書籍格外多。她又走到窗臺前看了看空調外機的位置,心里有了數。“吳老師,您對國學很有研究呀。”
“那是,你看,我家的擺設都是有講究的。布置得好,我家幾個孩子都有出息……”吳某打開了話匣子。
從《詩經》到《論語》,從《禮記》到《周易》,兩人越聊越投機,儼然成了一對忘年知己。“吳老師,我想跟您請教個問題。我看您掛空調外機的墻是朝南,南方屬火。空調水一直滴,會不會把火澆滅呀?”
“你等等,讓我想一想。”黃志麗的問題,讓吳某愣了一下,思索了起來。
“您對國學周易研究這么深,從這方面講,金屬的空調外機是不是放在西面墻上更好?”
“你說得有道理!我移,我明天就找人移!”
第二天,空調外機移走了,原告撤訴了。
“這位老人喜愛國學,也懂法,她是覺得我懂她、尊重她,所以愿意接受我的建議。”黃志麗說。
“術”與“道”的平衡
“調解是‘術’,法律是‘道’。法律是規則、是本源,調解是技巧的應用,調解要在法律這個‘道’的基礎上,不能脫離法律的本意。”黃志麗有一套自己的調解“術”,但也會堅持法律之“道”當判則判。
每次調解前,黃志麗都會說一段“引言”作為調解的開場白。
“不論原告、被告,沒有誰愿意來法院打官司,既然來了肯定都有你們各自的不得已。我知道原告肯定是不想告他的,畢竟是多年的朋友。交情深,你才會把錢借給他。這么久都沒讓被告還錢,今天來起訴肯定有你的不得已……”
“被告,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能借給你錢的都是非常難得的朋友,這個情分你得記住呀。作為法官我也相信你,你不能還錢肯定是有你不得已的地方,有什么困難說出來,大家一起面對。我們總要把這個事情給解決……”
在黃志麗的引導下,原、被告說出了自己的“不得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針對不同類型的案件和不同的人群,黃志麗總結了不同的“引語”,婚姻家庭糾紛、交通損害賠償、贍養糾紛……黃志麗用不同的“引語”把話說到當事人的心坎上,讓當事人切切實實體會到這個法官的“如我在訴”。
黃志麗走訪古塘村,回答村干部提出的法律問題。
除此之外,調解還有很多“小技巧”,比如,每次調解,黃志麗都會準備3個,或者3個以上調解方案讓當事人選擇。“哪怕每個方案只有細微的不同,給他3個方案,當事人會覺得‘有3個可以選擇哦,我得選擇一個對我最有利的’。他會覺得‘這個法官為我想了這么多路子’,他就不會對法官抱有質疑的心態。”黃志麗雙眼瞇成兩道月牙,目光依舊堅定,“別讓當事人質疑你的公正。”
對涉及老、少、婦、殘和弱勢群體的案件,只要有一分的調解可能,黃志麗都會付出十分的努力。但是,當調解不足以讓是非曲直明晰地呈現在大眾面前時,即便有機會調解,黃志麗還是會堅持判決。
有這樣一起贍養案件,讓黃志麗至今意難平。
趙某的父親前些年去世了,留下遺囑,老人的房屋歸兒子所有,兒子須照顧母親(老人的老伴)張某。老人去世后,房屋拆遷。拆遷補償協議上,張某沒有猶豫就將自己的權益放棄,全部給了兒子。住進新房后。趙某夫婦和母親張某發生矛盾。兩人拿著當年老父親的遺囑要求確認房屋歸趙某夫婦所有,并要求母親張某搬出房屋。
趙某夫婦堅持讓老人搬走:“上養老院,錢我們出!”
黃志麗一次次做趙某夫婦工作,“父母疼囝(孩子)長流水,囝疼父母像樹尾搖風(閩南俚語),想想小時候母親怎么含辛茹苦把你帶大……”趙某夫婦終于松動了,同意給母親留一間房共同生活。老人也同意了。
來到趙某家,看著六七平方米沒有窗戶的小屋,黃志麗心里五味雜陳。
“判決,必須判決!不然趙某夫婦始終認為母親是借住在這個家里。”辦公桌前,黃志麗刪掉了電腦里剛擬好的調解書,改為判決。
“贍養老人不僅是中華傳統美德,更是法律規定子女必須盡到的義務……張某有該房屋的永久居住權,趙某夫婦必須贍養張某直至其百年!”判決書中,黃志麗依據法律明確了張某的權利和趙某夫婦的義務。
白色、粉色、紅色……窗外的三角梅五彩斑斕。滿臉溝壑的張某雙手捧著判決書,淚水在眼眶里打轉。
榜樣力量 薪火相傳
“現在的年輕法官都是科班出身,他們都有著扎實的法律功底和充沛的工作熱情,但是生活閱歷和調解經驗相對不足,需要有人指引和點撥。”黃志麗一直有個夢想:參加上級法院組織的巡回培訓班,或者出一本書,她要把滿肚子的調解技巧傾囊相授。
“志麗姐對我們的影響是融入日常工作中的。”薌城區法院民一庭“90后”法官助理廖秀平說,“去年,一個孩子撫養權變更的案子,主審法官要帶我去山東出差,所以向志麗姐匯報了情況。沒想到志麗姐那么上心,全程跟進,案子辦得怎么樣了?孩子戶口上了嗎?后來,她還和教育局溝通,幫孩子落實上學的事。”
黃志麗到校園普法,被提問的學生團團圍住。
“她是真的把當事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即便不是她辦的案子,也一樣關心。這么好的榜樣在身邊,我們怎么能不好好干,為當事人多想一點、多做一點?”廖秀平充滿朝氣的臉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在今年剛獲得“全國模范法官”稱號的薌城區法院民一庭庭長黃東標眼里,黃志麗是個融入鄉土、業務精湛的法官。“她對我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聊天中,她就會告訴我們各村的鄉約民俗;遇到難調的案件,她總是會為我們提供幾種‘解題思路’。即便最后我們只用了一種,其他思路也可以用在別的案件中。”
薌城區法院執行局局長卞國平把黃志麗視為偶像。已是全國法院辦案標兵的他談起“志麗姐”滔滔不絕。
“志麗姐調解的時候就會考慮執行,所以遇到矛盾比較激烈,履行可能有問題的案件,她有時會叫我和她一起做當事人工作。”卞國平回憶,“有一次,一對老兄弟的相鄰權糾紛,志麗姐帶著我去那老人家家里做工作。‘閉門羹’吃了八九次,我都沒耐心了,讓志麗姐判了算了。她把我教育了一頓,說如果判決,這兩位老人的矛盾不能根本解決,以后兄弟就沒得做了,親情斷了,可能還成了仇人,這是我們法官的另一種失職。”
“志麗姐總教我們,要找到案件背后的故事,找到矛盾的癥結。”卞國平回憶了一起他經辦的案件。
一家家具廠因拖欠貸款被銀行起訴,進入執行程序。收到案件后,卞國平學著黃志麗的辦案方式,一次次到家具廠調查走訪,和負責人溝通、向工人了解情況,探尋企業還不了貸款的真實原因。走訪中,卞國平了解到,企業主是個積極向上的人,對企業未來很有規劃,只是因為一些特殊原因,遇到了資金困難。五六十名員工也相信自己的老板能夠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如果簡單查封拍賣設備廠房,家具廠將面臨破產,五六十名工人生活無著,銀行欠款也未必能夠全額受償。
如何實現雙贏、多贏、共贏,卞國平腦海里出現了黃志麗辦案的情景。“如果是志麗姐,她會怎么做?”于是,卞國平又多次到銀行做工作,說明企業的現狀和企業主的還款意愿。經過不懈努力,銀行同意6個月的分期還款方案。為保證家具廠正常經營,薌城區法院還為其開具了信用修復證明。
最終,家具廠僅用5個月便提前清償了銀行貸款。
“我再回訪時,企業已經發展壯大,成了納稅大戶,工人也擴展到100余人。”卞國平自豪地笑了,“‘如我在訴’、實質性化解糾紛是志麗姐一直在做的事,現在也是我們全體薌城法院人共同的努力。”
如今,薌城區法院,這個只有150余名干警的基層法院,在黃志麗的引領作用下,已經涌現出3名國家級先進個人和30余名省級先進個人。
薌城法院的三角梅開得正盛,每一朵仿佛都爭先恐后,要把美好和芬芳帶到這世間,正如它的花語,熱情、奮進。它們,像極了這里的法官,為了熱愛的司法事業,綻放著自己的生命。
4月9日18時30分。夕陽躲進云霞,把天空染成暗紅的血色。
黃志麗完成了今天的最后一個庭審,一起涉外礦產股權合同糾紛。她回到辦公室,脫下法袍,汗水浸濕了衣背。黃志麗把法袍小心地疊起來,放進柜子,又整理了全天的卷宗。
就著初上的月色,黃志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對 話
模范法官的“三個恐慌”
記者:您有這么多調解技巧,辦理的案件每年都有八九成調解結案,您覺得這是否得益于您比別人更善于總結經驗?
黃志麗:首先我認為,用“比”這個字不太合適,每一個人都有每一個人的特點,我一向不敢說我比別人多做了什么,或者我比別人在某個方面突出。只能說我在這方面開竅了一點。我養成了一種反思的習慣,這種習慣源自我的母親。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經常教育我,要反思、要沉淀。她要求我們先想別人,后想自己。想別人的時候多想一想別人的優點;想自己的時候多想想缺點。如果非得說個人特色的話,就是我比較喜歡去反思、去沉淀。
記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最美奮斗者”“時代楷模”“全國模范法官”……這么多高規格的榮譽給您帶來了什么?
黃志麗:是壓力、是鞭策,更是恐慌,三個恐慌。一是本領的恐慌,二是榮譽的恐慌,三是使命的恐慌。組織給了我這么多榮譽,要如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完成各項工作,對得起這些榮譽,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獲得全國法院辦案標兵后,院里把我的相片貼在進門通道宣傳墻上。我每次進出都不敢往墻上看,每次領取各種嘉獎時,德不配位之感總把我湮沒。每次寫報告稿、上臺作報告前,我都有種“小船難重載”的感覺。2019年,我被評為“最美奮斗者”,頒獎典禮上,我發現自己的名字竟然和邱少云、陳景潤、黃大年等一串熟悉的名字列在了一起,這讓我十分惶恐。跟這些偉大的英雄相比,我太微不足道了,我要做出什么樣的貢獻才能和他們相提并列?才能配得上這樣的榮譽給我的使命?曾經有人問我,有這么多榮譽,為什么不向上發展,而愿意扎根基層?在我看來,榮譽不是向上的臺階。法治中國的宏圖,需要有人運籌帷幄,也需要有人躬身耕耘,我愿意在基層做一個躬耕的司法老農,播種法治的種子。
記者:您是如何應對這“三個恐慌”的?
黃志麗:首先,我堅持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并把它們運用到我的工作中去。我每天都要保證有兩個小時的讀書時間,法律、歷史、哲學、心理學……什么書都行,風雨無阻。做法官要接觸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人,要拉近當事人的距離就得和他們有共同點。當你什么都懂一點,就能很快和當事人找到共同話題,讓當事人容易卸下心理防備,調解也就事半功倍。其次,我要時時刻刻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無論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要緊繃這根弦,記得自己肩上的榮譽,一言一行都要對得起這份榮譽。然后,要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傳幫帶的作用,盡己所能帶領更多年輕法官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記者:作為全國先進典型,您會給年輕法官哪些建議以避免職業倦怠和應對工作中的問題?
黃志麗:首先,時代的變化快得讓人無所適從,我們要認識到發展與變化是不可避免的,要不斷學習,努力適應時代變化對法官職業提出的新要求。其次,要合理安排時間,做好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的目標并不是要讓我們神經繃緊,相反,是通過提高工作效率,讓自己有更多休息、充電的個人時間。第三,保持堅持鍛煉和健康飲食的習慣,其實這是個自律的問題,也是一個挑戰自我的過程。最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世事無絕對,對負面的東西,抱著讓它歸零的心態。對挫折,勇敢面對,就會越來越強大。總之,要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笑對挫折與困難。
采訪手記
一個有“溫度”的法官
“人類的悲喜是可以共通的。”采訪中,黃志麗一直在強調,“有人看電影還會跟著掉眼淚,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你面前。當他的困難、他的窘迫就在你眼前,你怎么能袖手旁觀?”
黃志麗有著很強的共情力,對當事人,她總是秉著同理心。調解前總是先問對方是否遇到了困難。她說:“辦理的案件越多,心就越軟,遇到別人有困難總想幫一把。”這“總想幫一把”也給她帶來了困擾和無力感。對一些贍養案件,明明知道老人要的不僅僅是錢,卻總有一些案件不能圓滿,無法給老人想要的親情。“我是法官,可以裁決,有強制力,但對有些當事人,我卻幫不了他。”那些無法“圓滿”的案件,成了黃志麗最大的遺憾。
黃志麗常說,在敲響法槌時,要多一份對事情的體察,多一份對當事人的體諒,多一份對老百姓的體恤。“法官審的是案子,判的是人心。”對當事人,她總是十分尊重,無論對原告還是被告,她都耐心傾聽,聽他們的“不得已”,聽他們內心深處的訴求。
黃志麗的共情不僅在調解時,也在案外。和年輕干警一起下鄉到田間勘驗時,她會提醒年輕人:“農民種菜不容易,小心點,不要踩到地里的菜。”
“黃志麗是個有大愛的人。她對腳下這片土地、對這里的百姓有著深沉、淳樸的愛。”薌城區人民法院院長林銀木說,“在她的感召下,薌城區法院干警把‘如我在訴’意識融入辦案中,努力實現實質性化解糾紛。”
黃志麗,一個心中有愛的人,一個有溫度的法官。
來源:人民法院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