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判麁妙者,實有二諦,半字法門,引鈍根人,蠲除戲論之糞;二諦義不成,此法為麁。如幻二諦,滿字法門,為教利根,諸法實相,三人共得,比前為妙;同見但空,方後則麁。以別入通,能見不空,是則為妙;教譚理不融,是故為麁。以圓入通為妙,妙不異後;帶通方便,是故為麁。別二諦不帶通方便,是故為妙;教譚理不融,是故為麁。圓入別理融為妙;帶別方便為麁。唯圓二諦,正直無上道,是故為妙。
次約隨情智判麁妙者,且約三藏,初聞隨情二諦,執實語為虛語,起語見故,生死浩然,無佛法氣分。若能勤修念處,發四善根,是時隨情二諦皆名為俗;發得無漏,所照二諦皆名為真。從四果人,以無漏智所照真、俗,皆名隨智二諦。
隨情則麁,隨智則妙,譬如轉乳,始得成酪。既成酪已,心相體信,入出無難。即得隨情、情智、智等,說通、別入通,圓入通,令其恥小慕大,自悲敗種,渴仰上乘。是時,如轉酪為生蘇。心漸通泰,即為隨情、情智、智等,說別、圓入別,明不共般若,命領家業,金銀珍寶,出入取與,皆使令知。既知是已,即如轉生蘇為熟蘇。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寶,即隨情、情智、智等,說圓二諦,如轉熟蘇為醍醐。是則六種二諦調熟眾生,雖成四味,是故為麁;醍醐一味,是則為妙。
又、束判麁妙:前二教雖有隨智等,一向是隨情,說他意語故,故名為麁。別入通去,雖有隨情等,一向束為情智,說自、他意語故,亦麁亦妙。圓二諦雖有隨情等,一向是隨智說,佛自意語故,故稱為妙。
問:前二二諦,一向是隨情,應非見諦,亦不得道?
答:不得中道,故稱隨情。諸佛如來不空說法,雖非中道第一義悉檀,不失三悉檀益。大槩判之,皆屬隨情為麁耳。
若以七種二諦歷五味教者:乳教有別、圓入別、圓,三種二諦,二麁一妙。酪教但實有二諦,純麁。生蘇具七種二諦,六麁一妙。熟蘇六種,五麁一妙。法華但有一圓二諦,無六方便,唯妙不麁。題標為妙,意在於此,是為相待判麁妙也。
四、開麁顯妙者,三世如來本令眾生開佛知見,得無生忍,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斗ㄈA論》云:「蓮華出水義:不可盡出離小乘泥濁水故,入如來大眾中坐,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說無上清淨智慧」者,必非坐華葉也。乃是諸菩薩聞說一圓道,證一圓果,處華王界,同舍那佛坐蓮華臺耳。佛意如此。始見我身,初聞一實,已入華臺。為未入者,從頓開漸,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說諸二諦,或單、或複、或不可思議,種種不同,皆為華臺而作方便。但如來常寂,而化周法界,實不分別,先謀後動,施此汲引慈善根
力,令諸眾生從此得入。
有人言:「始自鹿苑,皆是法華弄引?!菇裱圆粻枴G医f寂滅道場已來,悉為法華弄引,所以光照他土現佛,悉為頓開漸。文殊引先佛,亦為頓開漸。如此弄引,猶恨其近。從大通智勝已來,而為眾生作法華方便,當知不止近在寂場。又此猶近,從本成佛已來,而為眾生作華臺方便。又復猶近,從本行菩薩道時,而為眾生作華臺方便。文云:「我本立誓願,普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當知,弄引豈止今耶!本來所化入華臺者,自是一邊,其未入者,如上方便不息,中間亦如是。若從《華嚴》、《方等》、《般若》等經,或別入通、圓入通、圓入別等入華臺者,與本入者無異,復自是一邊。其未入者,四味調熟,皆於此經得入華臺。諸教之中或住三味、二味、一味,或全生者,皆決麁令妙,悉入華臺。
三藏保果,難破已破,難開已開,況易破易開,悉隨情仍本,當門顯實,即入華臺。文云:「七寶大車,其數無量,各賜諸子?!?云云)此即開權顯實,諸麁皆妙,絕待妙也。
若如上說,《法華》總括眾經,而事極於此,佛出世之本意,諸教法之指歸。人不見此理,謂是因緣事相,輕慢不止,舌爛口中。若得其旨,深見七種,二十一種無量教門,意氣博遠,更相間入,繡淡精微,橫周豎窮,悉歸會《法華》。二萬燈明、迦葉等古佛設教,妙極於此。有經云:「彌勒當來,亦妙極於此。釋迦仰同三世,亦妙極於此?!埂赌鶚劇汾H命重寶,重抵掌耳。觀此妙旨,宏壯包籠,尋者須曠其意,莫以人情局彼太虛也。
《攝大乘》明十勝相義,咸謂深極,使《地論》翻宗。今試以十妙比之,彼有所漏。且用理妙,比依止勝相,明不思議因緣四句破執,豈留黎耶、庵摩羅為依止耶?四悉檀施設,不止立無明他生一句,彼直是一道明義,不見開合眾經頓漸為物,約教、約行,隨情、隨智,大包佛化,深括始終。因緣一境,已廣於依止。更用四四諦、七二諦、五三諦、一諦等比者,彼無準擬。跡中十妙,已有所漏,本中十妙,群經所無,何況彼論?又觀心十妙,即得行用,不如貧人,數果頭寶。當知十妙法門,鱗沓重積,可勝言哉!天竺《大論》尚非其類,真丹人師何勞及語?此非誇耀法相然耳。思自見之,無俟辭費也。
五明三諦者,眾經備有其義,而名出《纓珞》,《仁王》謂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今經亦有其義,〈壽量〉云:「非如非異」即中道。如即真,異即俗。
問:若此經無四種因緣等名,那用其義?
答:五住、二死,名出《勝鬘》,《涅槃》不應用其義。若不用五住,則不破無明。若不用二死,則非常住。又,三佛名出《楞伽》,餘經應無三佛義。眾經皆是佛說,名乃不同,義不可壅(云云)。
今明三諦為三:一、明三諦。二、判麁妙。三、開麁顯妙。卻前兩種二諦,以不明中道故,就五種二諦,得論中道,即有五種三諦。約別入通,點非有漏非無漏,三諦義成: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當教論中,但異空而已;中無功用,不備諸法。圓入通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也。別三諦者,開彼俗為兩諦,對真為中。中,理而已(云云)。圓入別三諦者,二諦不異前,點真中道具足佛法也。圓三諦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
一,如《止觀》中說(云云)。
二判麁妙者,別、圓入通,帶通方便,故為麁;別不帶通為妙。圓入別帶別方便為麁;圓不帶方便,最妙。
約五味教者,乳教說三種三諦,二麁一妙。酪教但麁無妙。生蘇、熟蘇,皆具五種三諦,四麁一妙。此經唯一種三諦,即相待妙也。
三、開麁顯妙,決前諸麁入一妙,三諦無所可待,是為絕待妙也。
六、明一諦者,《大經》云:「所言二諦,其實是一,方便說二。如醉未吐,見日月轉,謂有轉日及不轉日?!剐讶说姴晦D,不見於轉。轉二為麁,不轉為妙。三藏全是轉二,同彼醉人。諸大乘經帶轉二、說不轉一。今經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不轉一實,是故為妙。《地持》明地相明義,說相似法。地實明義,說真實法。又教門方便即教道明義,說所證法即證道明義。今借用之?!钢T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即地實義?!傅缊鏊梅ā梗词亲C道明義,是故妙也。執著此實,實語是虛語,生語見故,故名為麁。融通無著是故言妙。開麁顯妙可解(云云)。
諸諦不可說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得諸諦紛紜相礙?一諦尚無,諸諦安有?一一皆不可說,可說為麁,不可說為妙。不可說亦不可說是妙,是妙亦妙,言語道斷故。若通作不可說者,生生不可說,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前不可說為麁,不生不生不可說為妙。若麁異妙,相待不融;麁妙不二,即絕待妙也(云云)。
約五味教者,乳教一麁無諦,一妙無諦。酪教一麁無諦。生蘇三麁無諦,一妙無諦。熟蘇二麁無諦,一妙無諦。此經但一妙無諦。開麁如前(云云)。
問:何故大小通論無諦?
答:《釋論》云:「不破聖人心中所得涅槃,為未得者執涅槃生戲論,如緣無生使,故破?!寡詿o諦也。
問:若爾,小乘得與不得俱皆被破,大乘得與不得亦俱應破。
答:不例。小乘猶有別惑可除、別理可顯故,雖得須破;中道不爾,得云何破?
問:若爾,中道唯應有一實諦,不應言無諦也?
答:為未得者執中生惑,故須無諦。實得者有,戲論者無(云云)。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