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次共同的成長。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 | 郭秋雨
北京市十一學校朝陽實驗學校
在遇見北京市十一學校朝陽實驗學校(簡稱“十一朝”)之前,我曾輾轉于7次面試之中。每一次,HR們翻閱我的簡歷后,總是眉頭緊鎖:“你的經歷太分散了,不夠聚焦。”
然而,當我站在十一朝的面試官面前時,他們卻眼前一亮:“像你這樣經歷多元的老師,正是我們需要的。”
這份突如其來的認可,讓我有些驚喜,也有些困惑:為什么之前那些公司都巴不得我能在應聘崗位上深耕5年,掌握所有必備技能,而十一朝卻愿意接納我這樣一個0實習經歷、0教學經驗、0專業知識的“三無”老師呢?
工作一段時間后,我漸漸明白了—一這所學校真正關注的,不只是“我已經會什么”,更是我“可能成為什么”。這種 “不急于求成”的態度,正是十一朝寶貴的教育理念“真正的成長,從不是逼出來的,而是被看見、被信任、被等待,真正‘長’出來的東西才更有力量”。
我想和大家分享3個我在十一朝工作時關于“忍住”的真實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忍住催促。
小A曾經是班里的學霸,成績優異,作業認真。然而,這學期前幾周,他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默寫錯誤連連,作業總是拖到最后還寫不完。我和搭班老師心急如焚,甚至考慮是否要聯系家長,共同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我們最終決定再給他一些時間,看看情況是否會有所改善。
在那些日子里,我們努力忍住催促的沖動。每當看到他磨蹭的樣子,我們都會在心里默默提醒自己:“再給他一點時間吧。”
于是,我們用鼓勵的話語代替催促:“今天比昨天少錯了一個字,繼續加油”“你這次交作業的速度快多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話語,卻像溫暖的陽光一樣照進了他的心里。終于,在第四周,我們看到了令人欣慰的結果。他開始默寫全對,各種學習任務都提前完成,甚至主動挑戰更高難度的任務。
那一刻,我們都認為這一個月的等待是值得的。當我們不再逼著孩子,而是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鼓勵時,或許他們更能找到自己的節奏,展現出驚人的潛力。
第二個故事是忍住裁決。
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孩子們在操場上自由自在地玩耍。一個孩子捂著腦袋跑來告狀。
我環視操場,找不到“肇事者”小馬同學,便氣沖沖地站在班級門口等待。她偏偏是最后一個回來的孩子。我嚴厲地質問:“你剛剛做了什么?為什么這么晚才回來?”我的語氣里充滿了憤怒。
當我看到她低下的頭和發抖的手時,我突然想起了一本書中的話:“孩子需要的不是評判,而是被看見。”于是,我深吸一口氣,盡量讓自己平靜下來。我用平和的語氣說:“老師很擔心你,可以告訴老師,你為什么回來這么晚嗎?”這句話雖然僵硬,但她卻驚訝地抬起頭,小心翼翼地說:“我害怕那個同學去告訴老師,害怕自己被老師批評,所以一直躲在廁所不敢出來。”
聽到這里,我的怒火像癟掉的氣球一樣瞬間消失了。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在處理學生沖突時往往容易成為“裁判”的角色,以自認為公平正義、鐵面無私的形象急于給出判斷和解決方案。然而,這樣做卻犧牲了孩子自我反思和成長的機會。
于是,我改變了策略。“發生了什么?”這次我的語氣自然且溫柔。小馬在引導下說出了事情的經過,還說其實自己躲到廁所做的一點也不對,“當時我應該問問她疼不疼”。最后,她問我:“老師,我現在去道歉還來得及嗎?”
我想,教育有時真的需要忍住裁決的沖動,給孩子的真心和成長讓出一條路。
第三個故事是忍住說教。
去年9月剛開學時,我對學生的行為要求并不嚴格。我覺得孩子們在學校應該自由快樂地學習生活,不應該被過多的規則束縛。然而,我的搭班老師楊老師卻對學生的行為有著嚴格具體的要求。比如戶外活動需要排隊并做到快靜齊、吃飯必須15分鐘吃完、每次離開座位都要推回凳子等。當時我都不以為然。
這樣過了兩三周,我發現學生對兩位老師的態度截然不同。因為兩位老師在行為上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們感覺十分困惑和混亂。他們不知道應該遵守哪個老師的規則,也不知道如何在兩個老師之間找到平衡。這種混亂讓我開始對自由和規則的關系有了實感。我意識到自由放松在沒有規則意識的前提下是可怕的。
沒有規則的自由會導致集體活動拖沓、班級管理混亂。當楊老師出差時,對當時 的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于是我開始轉變風格,漸漸與楊老師的要求保持一致。 在共同的班級公約下,老師和學生的狀態都越來越好。
在這個過程中,我非常感謝楊老師的包容和相信。她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我,她從未對我說過“你這樣做不行,你應該……”或者“根據我的經驗,你必須要……”這樣的話。
她所做的是在制定班級公約時喊上我一起討論,在我課堂上手忙腳亂時幫我維持紀律,在我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時給我認可。她的包容讓我在安全放松的同事關系中不斷探索和成長。她像對待新手學生一樣對待我,允許我“慢一點”。
我想,不僅是資深教師對新手老師,老師對學生也應該少一些說教,多一些引導。
今天20多歲的我站在教育的起點,滿懷熱情,卻也難免焦慮; 我渴望成就,卻也可能急躁不安。 但教育不是工業流水線,教育需要播種,需要陽光、雨露,還需要足夠的耐心。
我們可以忍住催促,像等待春天一樣等待孩子的蛻變;我們可以忍住裁決,用傾聽代替審判,讓反思生根發芽:我們可以忍住說教,用信任和陪伴,讓同伴、自己和學生都能“慢一點”成長。
親愛的老師,讓我們一起放下“立刻完美”的執念,用溫柔和耐心,陪伴孩子也陪伴彼此,慢慢長大。因為—一教育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次共同的成長,我們既是引路人,更是同行者。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微信公眾號
編輯 | 皮皮兵不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