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lián)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在華夏傳統(tǒng)文化中,土地公公是最親近百姓的神靈。
古時有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土地公公發(fā)家致富"。
土地公就像是守護一方水土的大管家,他掌管一方百姓的生計和福祉。
但為何說土地公才是家中最大的財神?
供養(yǎng)土地公到底有何講究?
在閩南古鎮(zhèn),有一戶姓黃的人家世代供奉土地公。黃家祖?zhèn)饕槐尽锻恋毓┓钿洝罚?/p>
記載著他們家歷代供奉土地公的經歷和心得。這本供奉錄薄薄幾頁,
字跡已經泛黃,但里面記載的智慧卻代代相傳。
黃家的老太爺黃德高年輕時家境貧寒,靠打漁為生。
每天天不亮就要出海,日落才能返航。日子雖然清苦,但他從不抱怨。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黃德高在河邊收漁網時,發(fā)現一個被沖上岸的木箱。
木箱已經破損,露出一尊沾滿泥污的土地公像。像雖殘破,但神態(tài)慈祥,讓人一見就心生親近。
黃德高二話不說,就將土地公像小心翼翼地捧回家。
他用清水將神像洗凈,找來紅布擦干,又在堂屋里開辟出一方凈地,用磚塊壘成簡單的神龕。
"土地公公,您受苦了。"黃德高點上一炷香,恭敬地說,
"雖然我家貧寒,但只要您不嫌棄,我定當每日誠心供奉。"
從那天起,無論多忙多累,黃德高都堅持每天給土地公上香。
就連出海前,也要先給土地公上一炷香。漸漸地,鄰居們發(fā)現,黃德高的漁獲似乎比從前多了。
"一定是土地公保佑。"黃德高總是這樣說。他將每天最新鮮的魚蝦都先供奉給土地公,然后才拿去賣。
一天夜里,黃德高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中,土地公像活了過來,從神龕上走下來,對他說:
"老實人,你心地善良,日日誠心供奉。不過你可知道,土地公不同于其他神靈?"
黃德高連忙跪拜:"請土地公公指點。"
土地公和藹地笑著說:"我在你家安居,就是你家的一份子。
你待我如何,我便待你如何。世人只知我掌管福祉,殊不知我最重視的是一顆誠心。"
"土地公公,我愚鈍,不太明白您的意思。"黃德高誠懇地說。
土地公摸了摸胡子:"你想啊,人家蓋房子要找工匠,做生意要找伙伴,耕田要找?guī)褪帧?/p>
我土地公掌管一方水土,自然也要找最合心意的人家來共同管理這方福祉。"
這番話讓黃德高茅塞頓開。
他從夢中驚醒,立刻找來紙筆,將土地公的教誨記錄下來。這就是《土地公供奉錄》的開篇。
從那以后,黃德高不僅每日按時供奉,還經常在土地公面前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遇到難事,他就向土地公請教;有了好事,他也第一時間告訴土地公。
漸漸地,他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先是有人介紹他去碼頭做管事,負責漁船進出。
黃德高勤勤懇懇,工作認真負責,很快就得到了老板的賞識。
后來,他積攢了一些錢,開了一家小漁行。做生意的過程中,他始終謹記土地公的教誨,
童叟無欺,待人以誠。漁行的生意越來越好,不僅在本地有了名氣,連外地的客商也慕名而來。
十年后,黃家已經成了當地數一數二的大戶。不僅開了好幾家漁行,還蓋起了三層樓房。
但黃德高始終不忘初心,那尊破舊的土地公像仍然供奉在最顯眼的位置,香火不斷。
漸漸地,村里人都知道黃家發(fā)達是因為得到土地公的保佑。不少人來向黃德高討教發(fā)財的訣竅。
這天,幾個鄰居又來拜訪,一個叫李大富的商人開門見山地問:
"黃老爺,您家供奉土地公,為何就特別靈驗?我家也供奉土地公,怎么就沒見什么好處?"
黃德高笑而不答,從柜子里取出那本《土地公供奉錄》。
簿子雖然已經泛黃,但保管得很好,每一頁都清晰可見。
"土地公公最重視什么?"李大富追問道,"還請黃老爺指點。"
黃德高正要翻開供奉錄回答這個問題。突然,一陣清風從窗外吹來,掀翻了供桌上的香爐。
香灰飛揚中,一個金光閃閃的物事從香爐底下滾了出來。
那是一枚青銅古錢,表面斑駁滄桑,散發(fā)著淡淡的金光。在場的人都看呆了,
古錢緩緩旋轉,每轉一圈就發(fā)出一聲清脆的鈴音,空氣中泛起陣陣漣漪。
最不可思議的是,錢幣的兩面竟然在不斷變化:
一會兒顯現出山川地理的圖案,一會兒又浮現出古老的符文。
更令人震撼的是,當古錢最后一次轉動停下時,錢眼中射出一道光柱,直指土地公神像。
神像周圍瞬間籠罩在一片祥和的金光里,供桌上的香火無風自動,幽幽裊裊。
眾人面面相覷,大氣都不敢出。這枚神秘的古錢為何會藏在香爐下?
土地公顯露異象,是不是想告訴大家什么?
古錢上變幻的圖案和符文,又有著怎樣的玄機?
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個更深層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