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對于蘇軾的偏愛又多了幾分。
正如林語堂所說,李白是文壇的一顆流星,剎那間壯觀地驚人閃耀,自行燃燒消滅,與雪萊、拜倫相近;杜甫像哲人,又像仁厚的長者,學富文工,以古樸文墨,寫豐厚情思,類似于彌爾頓;唯有東坡,青春活力永存。
東坡的身上,有英國小說家薩克雷的影子;又像法國雨果,是政壇、文壇的雙子星:政壇引人注目,同時又詩名遠揚;動人之處,又似英國的約翰遜。
公元1071年,三十四歲的蘇軾因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得罪了王安石。憤怒的王安石讓御史謝景上書蘇軾的過失。蘇軾無奈請求出京任職。他先是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三年任期滿后,因弟弟子由在濟南任職,為了與弟弟相聚,自請調往密州任知州。
我們喜歡蘇東坡,因為他雖飽受人生之苦,卻從未尖酸刻薄,在磨礪中變得日益溫和厚道。他是詩人、畫家,卻更像老百姓的摯友。他敏銳、通透而勇敢,他的文筆優美,不為利益動搖,不因俗見改變初衷。他恨邪惡之事,卻對邪惡之人,從不記掛于心間。他一生載歌載舞,自得其樂,憂患來時,一笑置之。
東坡待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他倔強多言,卻敏捷多才,偶爾口不擇言、心直口快。他好學好奇,深入思考,深沉不輕浮,處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
東坡似水,既能以驚濤拍岸之勢滌蕩世間不平,又能以清泉石上流的姿態浸潤人間煙火。他的身上,有儒家的濟世情懷,有道家的超然智慧,更有兩者融合后獨特的人生哲學。他在密州時期的詩詞,豪放與婉約并蓄。
這時,呂惠卿當權,創立新稅法,遠非百姓能承擔。密州是一個很窮的北方小城,主要種植長麻、棗、桑樹,與杭州的生活天差地別。密州城內,蝗災肆虐導致"流殍遍野",盜匪橫行導致"百姓流離"。蘇軾在給好友的信中寫到,他曾繞城行走,葬埋尸體,忍不住熱淚盈眶。他救了三四十個饑餓的孤兒,然后在自己家里撫養。
面對前任太守留下的一大堆問題,蘇軾直面困難,沒有選擇逃避。他親自帶領大家掘土埋蝗。為了有效治蝗,他創立“以粟易蝗”的制度,把百姓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葹牡玫娇刂疲傩盏纳钜驳玫礁纳啤τ诿苤莸闹伟搽y題,蘇軾采取"寬嚴相濟"的策略。清剿劫掠百姓的悍匪,對迫于生計的流民,采取"以工代賑"的救濟方案。
林語堂在書中寫到,蘇軾曾將官舍修繕工程交給流民,解決了治安隱患,又改善了民生。法度威嚴得以維護,百姓也因仁政受益。在密州的兩年,蘇軾親自勘察地形,設計"之"字形引水渠,推行"勸農三策":推廣新式農具、組織抗旱井群、引進耐旱作物,使密州的農業在兩年內得到顯著恢復。
林語堂認為,蘇軾身上的儒家底色,貫穿了他整個政治生涯,他將廟堂之上的士大夫精神發揮到極致。年輕的蘇軾,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震動朝野,他那"賞疑從與,罰疑從去"的觀點,正是儒家"仁政愛民"的體現。蘇軾在密州推行仁政,他任徐州太守期間,黃河決堤,他身先士卒,"廬于城上,過家不入"。孟子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種儒家風骨,在他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林語堂評價蘇東坡,說他在政治上永遠是個麻煩人物。他反對王安石,反對"驟變"的激進,不認同司馬光的全盤否定。他早已超越簡單的派系之爭,始終認為應以民生為本。東坡處處筑蘇堤,哪怕被貶到惠州,仍關注嶺南民生,推廣秧馬農具,籌辦慈善醫院,將儒家的淑世情懷延伸至天涯海角。
于國,東坡重民生,于家,他教導兒子蘇過:"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東坡身上,修身齊家的儒家底色,無處不在。他在《江城子 密州出獵》里抒發興國安邦的志向,他在《望江南·超然臺作》里融合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他的《水調歌頭》里對月抒懷。
密州出獵,蘇軾以出獵場景抒發為國殺敵的壯志,引用孫權射虎、馮唐持節的典故,委婉地表達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將個人抱負融入家國大義。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蘇軾處境的艱難,詞中可見一斑。當時,密州經歷嚴重饑荒,他組織軍民狩獵,補充食物。現實生活的艱難,在他的筆下升華為守護邊疆的家國情懷。林語堂稱贊蘇軾,有將苦難淬煉成詩詞的魔法。詞中"會挽雕弓如滿月"的豪情,以文學想象對抗現實困境。
這首詞突破了北宋詞壇婉約主流,開創了豪放詞風,影響了后世辛棄疾等人的豪放詩詞創作。此詞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出獵的雄壯場面,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躍然紙上。他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策馬奔騰,塵土飛揚,個個都是“錦帽貂裘”的打獵裝束。全城百姓出動,為了報答他們,他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英姿。蘇軾自比孫權,揮毫潑墨,寫就心中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氣。
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豪壯,何懼兩鬢白發?酒酣之后的蘇軾,更加豪情洋溢。此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西夏大舉進軍環、慶二州,四年占撫寧諸城。三十八歲的蘇軾,趁這次打獵,小試牛刀,也曾有帶兵征討西夏的夢想。
蘇軾引用馮唐的典故,表達自己想去邊疆抗敵的志向。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但他抗擊匈奴有功,后來文帝聽從馮唐的勸告,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恢復他云中太守的職位。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為自己勾勒了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邁,氣概非凡。
公元1075年正月,38歲的蘇軾,因為夢見去世的妻子王氏,寫了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江城子。兩首江城子,風格迥異,是豪放詞和婉約詞的經典之作。十六歲的王弗嫁給十九歲的蘇軾,二人恩愛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對蘇軾是很大的打擊。
蘇軾超越時空的思念,觸動人心: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細節處,小軒窗,正梳妝的日常描寫,讓無言的悲痛具象化,潤物細無聲。
四大美男子之一的潘安,在妻子去世后,終身未娶,以《悼亡》三首開創了悼亡詩的先河。元稹的《遣悲懷》三首,賀鑄的《鷓鴣天》,蘇軾的《江城子》,都是有名的悼亡詩。
蘇軾喜歡密州淳樸的民風,他自得其樂,每天修整花園菜圃,打掃庭院,砍伐樹木修補房屋。 園子北面,靠城墻筑起的高臺很舊了,蘇軾稍加整修,讓它煥然一新。老子曾說,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蘇軾的弟弟子由便為臺子取名“超然”。
蘇軾帶領大家在園子里采摘蔬菜,去池塘里釣魚,煮糙米,飲自釀的高粱酒。條件有限,快樂無限。公元1076年暮春,39歲的蘇軾登超然臺,看春色煙雨,寫了這首《望江南》。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暮春時節,護城河水流潺潺,環繞半座密州城。半壕春水,一城春花,密州在蘇軾的治理下,煥發生機,舊貌換新顏。
清明前二天為寒食,為了紀念介子推,唐朝和宋朝的習俗,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后,取榆柳之火稱“新火”。休對故人思故國,是蘇軾的自我排解,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且將新火試新茶,是擺脫思鄉之苦的自我排遣。
全詞圍繞著“超然”二字,詩酒趁年華,正是蘇軾超然物外,忘卻塵世煩惱的真實寫照?!俺弧边@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在密州這段最難過、最沮喪的時光,他卻寫出了最好的詩歌,昔日憤怒、苛酷的火氣全消,心境變得平和,順時知命。他的寫作風格,也達到完全成熟的地步。他愛生活,愛大自然的一切,灑脫而不執著,越發喜歡陶淵明的詩,他寫的《西齋》,簡直可以亂真了。
1076年中秋,蘇軾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他一邊思念七年未見的弟弟子由,一邊感慨外放冷遇的人生,寫了這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屈原的天問,是被放逐后因彷徨而對古代先賢、天地萬物發出的疑問;李白受人之托,寫了一首問月的詩;蘇軾,以一句疑問展開一幅精美的畫面,發自肺腑填的這首詞,感人至深。
明月幾時有,與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異曲同工。這首詞是公認的中秋詞絕唱,是蘇詞代表作之一,構思奇特,獨辟蹊徑,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蘇軾視青天為好友,把酒相問,舉起酒杯,望著夜空,仿佛在探究月亮的起源。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寫出他對天上神秘世界和明月的欣賞喜愛。
蘇軾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響,一路坎坷,卻一直懷有積極入世的態度。他欣賞陶淵明,向往隱居生活,卻不會選擇逃避。縱觀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他每到一處,興修水利,造福百姓,興建學堂,教化百姓。他是一位知識傳播者,從小城到天涯海角,所到之處,開滿教育之花。
黃庭堅說,蘇軾和李白都是謫仙,兩個人的浪漫有相似的一面。蘇軾大膽想象,自己乘風而上,來到月宮。高處不勝寒,不僅指環境的寒冷,還有孤獨、寂寞的含義。他在出世與入世之間糾葛,相比孤獨高寒的月宮,人間的生活更讓他向往。他更希望在人間,明月下,清風里,舞動衣袖,翩翩起舞。
蘇軾欣賞李白、孟浩然,喜歡白居易、陶淵明,也經?;盟麄兊脑娫~,賦予新的含義。李白在月下獨酌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則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夜已深,月無眠,人亦無眠。蘇軾將感情升華,中秋夜,無眠的,是天下所有背井離鄉的游子。
人世間,你我皆過客。對此感悟,李白有惋惜之情: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張若虛有無奈之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唯有蘇軾,豁達通透,蘊含哲理。他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嬋娟代指明月,南朝謝莊在《月賦》里說,隔千里兮共明月。王勃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張九齡在《望月懷遠》里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在《秋霽寄遠》里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蘇軾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詩詞中,成就經典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從不埋怨命運,從未抱怨自己的處境。被貶黃州,家境貧寒時,他和家人在東坡開荒、種田,補貼家用。他留給我們的,除了詩句,還有數不清的美食。東坡肉香而不膩,入口即化,名揚四海,東坡肘子更是名滿天下。他以民為本,除了做官,他烹飪菜肴、制茶、制墨、3釀酒,練書法、和畫家米芾一起開創文人畫,他閑暇時寫詩詞、做文章。他的任何一項技能,別人都難望其項背。
蘇軾在《超然臺記》里"游于物外"的超脫背后,暗含著對現實的深刻思考。林語堂認為,蘇軾修繕的超然臺,是觀景攬勝之所,更是超越現實的精神避難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于密州任期的尾聲,這首被譽為"詠月絕唱"的作品,在林語堂的解讀中蘊含復雜的政治隱喻。
"高處不勝寒",是蘇軾對自己仕途艱難的感慨,也暗含對新法推行者的規勸。中秋之夜的把酒問天,是天下士大夫對理想政治的終極追問。林語堂認為,蘇軾混合的人生觀,讓他在順境中保持淡泊,在逆境中不失希望,這恰是儒道互補的體現。
蘇軾在《超然臺記》里提出"游于物之外"的處世哲學,將莊子的逍遙游與孟子的浩然之氣融為一體。他晚年謫居海南時,既"著書以為樂",又推廣中原文化,真正實現了"窮則獨善其身"與"達則兼濟天下"的完美統一。耗費三月建成的超然臺,融合了儒家的入世情懷與道家的出世理想。超然臺上,"馬爾常山"的壯闊,一覽無余;超然臺下,"桑麻之野"的民生,讓人欣喜。
林語堂說,蘇軾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蘇軾最愛杭州,回望歷史,他多像自己鐘愛的西湖,既有蘇堤春曉的入世情懷,又有三潭印月的出世風韻。儒家的擔當與道家的灑脫相遇,成就了蘇軾獨特的智慧。蘇軾將貶謫之地視為修行道場,這種轉化苦難的智慧,又深得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的辯證精髓。
林語堂認為,正是密州時期的政治實踐,讓蘇軾的文學創作注入了深沉的生命力。白天,他是"冠蓋滿京華"的太守,夜晚,他化作"把酒問青天"的詩人。身份的切換,不是割裂而是互補。處理政務與文學創作,蘇軾展現出驚人的平衡能力。
公元1077年的四月,40歲的蘇軾離開密州。離開后的第二年春天,他給密州的下一任知府孔宗翰,寫了五首絕句,其中一首《東欄梨花》,是他清明人生的真實寫照: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密州時期的蘇軾,有儒家風骨,道家超然,他的精神蛻變,體現在創作的那些詩詞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