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發現一個問題,最近互聯網上又開始熱議所謂的“美日廣場協議”這個事情。
很多網友都在說,美國對華發起關稅戰,其目的是想讓中國與美國簽訂所謂的“新版廣場協議”。對于這種說法,我是完全不認可。
這么和大家說吧,中國不再是100多年前的中國,美國也不是曾經的美國。日本的綜合國力,更是遠遠不及中國,談什么所謂的“新版廣場協議”?
關于日本為何要和美國簽訂所謂的《廣場協議》,目前互聯網上主要有2種說法。
第一種,1985年簽署的《廣場協議》被視為日本經濟“失去三十年”的轉折點。該協議表面上通過日元升值解決美日貿易失衡,實則導致日本資產泡沫急劇膨脹,最終因美聯儲加息刺破泡沫,陷入長期通縮與增長停滯。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曾自嘲“我的名字叫‘登’(日語中與‘升’同音)”,暗喻日元被迫升值的無奈。這一歷史悲劇的核心在于:日本在國家安全上依附美國,被迫接受不對等協議;金融自由化進程被外部干預,導致資本流動失控。
第二種,1985年的《廣場協議》常被視為美國“扼殺”日本經濟的陰謀,但更深層的邏輯在于日本經濟自身的脆弱性。協議簽署后,日元兌美元在兩年內升值超過一倍,表面上是美國為削減貿易逆差而施壓,實則是日本主動配合的結果。日本政府希望通過日元升值緩解國際壓力,同時維持其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擴張。然而,日本未能借此機會推動結構性改革,反而采取激進的貨幣寬松政策,催生資產泡沫,最終因政策失誤(如1990年突然收緊貨幣政策)導致泡沫破裂,陷入長期停滯。
關鍵教訓在于,日本的問題并非單純由匯率升值引發,而是其僵化的金融體系、政商勾結的“鐵三角”模式,以及拒絕改革的內生性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日本銀行系統長期向低效企業輸血,導致不良貸款堆積;政府依賴貨幣寬松掩蓋結構性問題,最終自食其果。
中國對此早有清醒認知。日本央行前行長白川方明指出,中國深入研究日本教訓后得出結論:任何類似“廣場協議”的貨幣干預機制,都將對經濟主權造成致命打擊。這一反思已深度融入中國政策制定邏輯。
當前美國特朗普政府力推的“海湖莊園協議”,試圖通過關稅施壓、匯率干預等手段復制“廣場協議”模式,但中國與日本的根本差異決定了其不可行。
中日不可同日而語,就連美國現在都要懼讓中國好幾分。
直白點說,日本在國家安全和外交上高度依賴美國,1980年代面對美國壓力時缺乏談判籌碼,被迫妥協。而中國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主權,經濟規模已接近美國的70%,產業鏈完整性和國內市場體量遠超當年的日本,具備更強的反制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強調,中國經濟的韌性源于“不依賴外部輸血”的內生增長模式,2025年一季度對美出口逆勢增長5.6%印證了這一判斷。
美國國內現在一系列問題,等著特朗普團隊去解決!特朗普團隊在全球發起關稅戰,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想解決美國政府債務問題。
但是特朗普團隊高估了美國的實力,特朗普政府雖鼓吹“弱美元”,但其減稅、關稅政策推高通脹,迫使美聯儲維持高利率,客觀上支撐美元走強。這種政策內耗使美國難以協調一致的匯率干預策略。
美國商界與華爾街對“對華脫鉤”態度分裂。蘋果、特斯拉等企業依賴中國市場。目前美國國內經濟因特朗普對華關稅戰,遭到了極大的反噬。
西方不亮,東方亮!美國國運走向衰落,這是歷史的必然!而21世紀,則必然是屬于中國崛起的時代。
美國國內為什么反對美國對華持續貿易戰?因為美國也有不少明白人,他們知道美國對華的貿易戰,輸家是美國。
那為什么都在說中國能成為最后最大的贏家呢?這其實是有很多數據支撐的。
具體來說,2025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萬億元,內需市場成為抵御外部沖擊的“壓艙石”。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達65%,顯示“內生驅動”模式成效顯著。
跨境人民幣結算占比從2015年的23%提升至2025年的38%,石油人民幣、數字貨幣試點等舉措逐步瓦解美元霸權。
高科技產業方面,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攻關取得突破,華為鴻蒙系統裝機量超5億臺,構建起“非對稱反制”能力
。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中國正以歷史清醒和改革魄力,書寫不同于任何“廣場協議”敘事的經濟主權新篇章。
真正的經濟強國,從不靠脅迫他國續命,而是以自身韌性贏得未來。中國已經為世界做出了榜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