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亂世出英雄,在中國歷史上英雄人才輩出的時期不外乎春秋戰國、三國等這樣的混亂局面。進入近代以后,民國也是軍閥林立、人才輩出的時期。張發奎便是這一時期不可多得的軍事將才,他帶出來的兵有11位都是新中國的開國將帥,可見其能力之優秀。
這樣一位人才,為什么在新中國的歷史中沒有被提及呢?究其根本還是站錯隊、沒有信仰的緣故。
1896年他出生于廣東的一個普通家庭,此時中國局勢混亂不堪,清政府的政權搖搖欲墜,張發奎就讀的私塾教授的東西早已經不合時宜。正巧這時張發奎和其同伴在下水玩耍時,那位同學不幸溺水身亡,此時年僅15歲的張發奎擔心被追責,于是便連夜出逃。
逃亡路上的張發奎因年齡小,也沒什么技能,只能四處給人打黑工賺錢。不久他看到街道上有軍隊在招兵買馬,本著包吃包住的念頭他加入了軍營,開始了他的傳奇人生。
張發奎加入的部隊不是別的,正是孫中山先生倡議建立的屬于自己的武裝,此時一切都還在起步階段。不過他又考入了陸軍學校,在此期間還加入了同盟會,是革命的老元勛了。
憑借著年輕、一腔熱血等精神,張發奎不怕吃苦、每次戰斗都沖到最前面,很快便得到了上級的賞識,。除此,他還曾在孫中山先生身邊工作,擔任其貼身侍衛。保衛偉人的人身安全。到了1920年,他又被孫中山先生命令參與北伐工作,此后一路為新成立的廣州國民政府南征北戰,先后拿下陳炯明、桂系軍閥等割據勢力。
而他也因為功勛卓著被授予上尉副官一職,之后又不斷再升遷,最終僅一年時間他就升到了營長。過了一年,他又成為團長,此時他才不到27歲。能獲得這樣快速的升遷以及重用,都是因為他作戰是拿命換的,他打仗異常勇敢,甚至敢赤手空拳上去干,江湖人送外號“大王”。
在他的以身作則下,其底下的士兵也都相比其他師團的肯吃苦、肯往前沖。到了1926年北伐戰爭時,他已經成為地位舉足輕重的師長了,他帶的兵遠近聞名,備受中央重視。
1926年7月,北伐軍打到了武昌,當時他們的敵人是占據著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軍閥吳佩孚,這場戰爭毫無疑問是個熱戰。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北伐軍能打過吳佩孚,但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汀泗橋一戰,吳佩孚軍損失慘重,幾乎被全殲,而張發奎軍傷亡的士兵很少。且汀泗橋地勢險峻,易守難攻,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認為此戰不好打的原因,但張發奎硬是打了下來,還打得非常漂亮,在戰斗中他還一直沖在最前面。
經此一役,吳佩孚已沒有多余勢力與氣勢洶洶的北伐軍相抗衡,不久北伐軍便順利占據了武昌等長江地區,再順著該地區一路南下到南京、上海,將吳佩孚勢力徹底清掃了出去。
按說張發奎貢獻如此巨大,但為何之后很少聽人提起呢?
占領下南京沒多久,蔣介石就背叛了革命,突然屠殺逮捕我黨人士和國民黨內的左派,之后在南京建立政權。但當時國民黨內部還有一個大派別,即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左派,張發奎對其忠心不二。
后面的事情都很清楚了,張發奎一直跟隨汪精衛勢力起兵反蔣,一向百戰百勝的活閻王最終沒有成功討伐蔣氏勢力,反而主力皆被其殲滅。因為他的軍事才能實在出色,當時蔣介石也對他進行了多番拉攏,但張發奎就是不從,自始至終都對汪精衛忠心耿耿。
不久在討伐蔣介石中,日本法西斯主義突然入侵我國,為了全民族統一戰線抗日,他又積極投身于抗日戰爭中。對此他和蔣介石等人也都暫時放下成見,達成合作一心抗日,在淞滬會戰、桂柳會戰等重大戰役中,他再次發揮了突出的能力,多次力挽狂瀾。
解放戰爭時期,他僅被蔣介石授予沒什么實權的職位,而其主力兵也在多年的南征北戰中損耗無幾。最終因看不慣國民黨內部的派別以及貪污成風的環境,張發奎于1949年7月前往香港養病。
而我黨的朱總司令、粟裕將軍、葉劍英元帥等11為高級將領都曾在他的手下當兵,但最終因其對共產主義沒什么興趣,之后便各自分道揚鑣了。總的來說,不論政治立場,張發奎將軍為北伐以及抗日戰爭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值得后人敬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