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幾乎所有古老的文明,其源頭都有美好的詩”。
華夏文明繞不過去的當然是《詩經》。孔子曾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就不懂得如何說話。
但《詩經》就只是一部詩集嗎?
《詩經》研究專家、北師大李山教授帶你走進驚艷千年的文字背后的世界。
文學只代表了《詩經》一半的價值
《詩經》在代代傳唱中形成了中國精神
正如李山教授所說:“只把《詩經》當文學,是小看了《詩經》。”
《詩經》不僅內容本身足夠經典——我們常說的“飽讀詩書”“詩書傳家”“腹有詩書氣自華”,其中的“詩”本都是特指《詩經》;
而且在它誕生之后的兩千多年,還深刻地融入中國人的歷史,并最終形塑了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
看了下面的標題你會發現,《詩經》與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層特別的精神聯結:
《小雅?斯干》:給中國建筑提出靈魂性要求
《女曰雞鳴》:“歲月靜好”誕生的那個遠古的清晨
《小雅?瓠葉》:酒文化的初心是什么?
《周頌?清廟》:中國人沒有宗教嗎?
《周頌?載芟》:男耕女織的傳統何以形成?
“儀式感”的真正源頭在哪里?
中國人為什么信老天爺?
彌勒佛在印度很兇,到了中國為什么就樂呵呵的?
中國古代為什么愛講祖宗積德?
西方人眼中的大自然,和我們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這些標題的共同點,在于從文學和文化兩個角度,不僅講透了《詩經》本身,還講透了《詩經》與當代中國人的血脈聯系,這正是李山教授《講給大家的詩經》的最大特色。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的李山教授精研《詩經》數十年,首次向普通讀者全面地揭示了《詩經》與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聯系:
我們今天讀《詩經》,就像小孩子在被子里、衣服里聞到媽媽的味道。
我們這個民族,是唱著《詩經》建立自己的文化傳統的,這是何等的重要啊。
過去,我們都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的發明,實際上不是。在《詩經·大雅·思齊》里就出現這種思想了。(這首詩正是民國才女林徽因名字的出處)
“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句古老《易經》里的觀念,不是從爻卦來的,而是來自農耕經驗,《詩經》里的“雨雪雰(fēn)雰,益之以霡(mài)霂(mù)……生我百谷”也表達了這層意思,這就是后來的“天人合一”的基本內容。
近年來,他多次受邀在各大媒體、平臺講授《詩經》和文化史: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詩經》專題系列;
中央電視臺“文明之旅”欄目《詩經離我們并不遙遠》
國家圖書館《魅力詩經:中國人的精神家底》
音頻平臺喜馬拉雅、三聯中讀、博雅小學堂——《詩經》百集大課
其他線下實地的講座和對談會,如十月文學院主辦的《詩經》課等
北京師范大學場場爆滿的明星《詩經》課
中央電視臺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
這套《講給大家的詩經》集中了李山老師講《詩經》和傳統文化的精髓,從全新角度,將《詩經》講出歷史文化的寬闊格局,是成人提升人文素養的上佳選擇,更是青少年提升大語文能力的好抓手。《講給大家的詩經》還榮獲2020年文津圖書獎推薦圖書!
“可以輕松讀懂”是這套書的另一大特色,也是《詩經》解讀作品中難得一見的。書是老師講課內容的整理,保留了聊天一樣輕松的風格,沒有一句學術用語,無需古文基礎,可謂一本書入門《詩經》和傳統文化。
部分目錄
《詩經》305首,并非首首必讀,北大中文系的才子也就學幾十首,對于普通的讀者來說,這位20余年書齋注《詩經》、20余年講壇講《詩經》、數十年生活中品《詩經》的專業學者的篩選和講解,是非常理想的高階普及讀本。
四大層面講《詩經》
層層緊扣“文化”講出新特色
一、講解基本的字、詞、句,并串講詩篇大意。不僅絕不會出現“不懂的地方偏偏沒有注釋”的情況,還注重古今語言文字的聯系,讓人頓生親切感。
對詩中的生僻字、讀者可能拿不準的古今異讀字、多音字,都做了注音。
解釋字詞側重古今聯系、對比。比如:對于必讀篇目《豳風·七月》里的“觱發”(bìbō),不是簡單地注為“寒風觸物的聲音”,而是進一步結合生活經驗來舉例:
“觱發”就是噼里啪啦,是寒風吹拂的響聲。就像我們今天常常聽到的,城市廣告牌子和鄉村的各種柴草、門窗,在寒風之下被吹得稀里嘩啦、噼里啪啦的聲音,很熱鬧。
再比如,講到《大雅?綿》里周人在周原上建城,有一句“迺(nǎi)宣迺畝”,其中的“宣”意為使土松動,書中就提到:
今天常說饅頭“宣騰”,就是發起來了。
讓人真切地體會到古今文字的一脈相承,感到《詩經》的親切。
書中還講解了很多古代專有的詞匯、意義和現象。比如“幽然”這個詞,我們現在查字典,大概只能查到“清幽、幽靜”的意思。本書在講解《小雅·斯干》時說到:
山色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北京的西山,只有走到山前看,山才是綠色的;遠看,尤其是在晴天,山是青色的,還泛著藍。古人形容這種顏色,就是“幽然”。
幫助我們進入古人的認知體系去理解詩里的詞句,先探究詩篇的本義,再延伸出自己對詩篇的理解。
二、講名物、制度,緊扣“文化”講出新見解、新認識。
比如,對于大家耳熟能詳的《詩經》開篇之作,其中的“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很多人認為是一個男子在水邊見到采荇菜的女子,并愛上她的民間愛情故事。本書從“鐘鼓”入手,得出新結論:
后面出現的“鐘鼓”,在周代按照禮法規定,是只有高級貴族家庭才可使用的。在典禮上,堂上樂工在唱,堂下就要擺上樂器架子,有鼓,有鐘,還有笙,歌唱與演奏交替進行。這不是一個男孩為追求女孩在她家門口拉琴唱歌的情景。有鐘鼓,在古代就要有很大的排場。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典禮的歌唱,淑女與君子成為好配偶,是在典禮中完成的。
三、講詩篇的歌唱場合和歷史背景的同時,講出中華文明的特點。
盡力還原詩歌吟唱的場景,是在什么場合、由什么人吟唱的?是民間還是朝堂?是對白還是獨白?讓讀者有更全面、更接近真實的認識,比如《小雅·出車》:
我們判斷這是一場男女對唱的表演,那么,在西周時期的典禮上真的有“女歌唱家”嗎?從歷史上看,商紂王時期有所謂“女樂”,在孔子的時代也有。《論語》中說:“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但西周關于女樂的記載是缺乏的。根據殷商和春秋的情況推測,西周的典禮上應該是有女樂的。在這樣一個隆重的典禮上出現了女歌手,代表全天下的女子表達她們的情緒。這種場景更像是一出歌劇。
指出詩歌是典禮上的女聲歌唱,講明了中華文明早期對待戰爭的態度。“一將功成萬骨枯”,《詩經》中寫戰爭,一開始就從“萬骨枯”的方面著眼,而不是站在立功受獎者的角度發聲。
四、鑒賞文學的審美境界時,文化視角拓展了讀詩的格局。最典型的是《小雅·斯干》篇:
“如跂斯翼”非常傳神,“跂”指抬起腳后跟,“翼”就是兩手貼身、悚然翼立。房子的總體形狀像鳥,鳥一蹬腿,翅膀一奓,這種將飛未飛的感覺,就將中國建筑的神韻寫出來了。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飛檐斗拱,它有曲線,向上翹。論中國古典建筑的審美,這是靈魂性的東西。
有意思的是,考古在岐山、扶風一帶發現的周人建筑遺址,房頂子只是一個梯形,往上翹的感覺不是很明顯。要飛動,還得再等等,要到戰國時期。也就是說,在飛檐斗拱還沒出現的時候,我們的詩人就給中國建筑提了一個靈魂性的要求——飛起來。后來中國建筑就真的沿著這個方向走了,和西方建筑完全大異其趣,真是太奇妙了。
除此之外,書中當然還有文學美的賞析,足以啟人神智:
試著閉目想象吧,碧透的秋水,周圍是蒼蒼的蒹葭,忽然間,一個“宛在”句子的飄然而降,真仿佛靜水面上的蜻蜓一點,波紋渙渙,這又是何等的光景。秋水蒹葭,是靈;“宛在”一出,全篇則靈而妙!而且,還帶有了某種猜不透的神秘。那位“所謂伊人”旁邊有什么?忽而遠,忽而近,可望又不可即,這不是神秘得叫人猜不透嗎?
中國古典的詩歌,可以毫不慚愧地說,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很早就懂得用簡短的語詞,抓住大自然宜人光景的某一片段,構成一幅風景,成為“永恒的瞬間”的。《蒹葭》頭幾句所營造的境界就是證明。古代的詩人已經找到了營造詩篇美境的秘訣,從而為古典詩歌鑄就了藝術的魂靈。
當然,大家最感興趣的《詩經》故事、典故,在這套書中,更是隨處可見的:
《南史·袁湛傳》記載袁湛的兒子袁粲,特別講究舉止行為、君子風度。宋廢帝就想,你不是講究風度嘛,那么脫了你的衣服,你是不是就只能捂著這兒、捂著那兒,丟盔棄甲地跑呢?就迫使他一絲不掛,想逼迫他跑,結果袁粲雅步如常,看見其他人就說“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說我雖然遇到這種黑暗,但是《詩經》告訴我們君子不改其度。
《世說新語》中講漢代經學大師鄭玄整天念書,所以他家的仆人都會背誦《詩經》。有一天他家的一個小丫頭被處罰,正在地上跪著,有另一個小丫頭過來跟她掉書袋,說“胡為乎泥中”(這是《詩經·式微》里的一句),就是你干嗎待在泥中,她就回了一句:“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過去南京有位老先生叫沈祖棻,是個女詞人,一代才女,寫過《宋詞賞析》。她說曹操借用了司馬相如的句子就像“卓文君再嫁”,你看這個說法多妙。卓文君是守了寡以后遇上司馬相如,目挑心招嫁給了司馬相如,成為司馬相如的夫人她就名垂青史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這個句子也是如此,經曹操這么一點化也就不朽了,流傳千古了。這里可以看出沈先生談詩的妙處,這個比喻打得很漂亮。好的語言,入心,想忘都忘不掉。
李山老師認為:
《詩經》的難只在語言上。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你看《圣經》,會發現好多地方的文字是看懂了,但反而理解不了,會不明白:他們怎么是這樣想問題呢?而看中國的一些經典,字面佶屈聱牙,讀起來就像啃骨頭一樣,比較麻煩,可是你把這一關過了以后,一種親切的東西就出來了。這就是文化。
《講給大家的詩經》這套書,能幫助我們在字詞、詩意的理解上,在歷史、風俗的介紹上,在文化、民族精神的分析上,過了“這一關”,為我們講明了“《詩經》究竟美在哪里?經典在哪里?”。
它不是一套擺在書架上裝點門面的書,也不是翻幾頁就會睡著的催眠書,而是真正用來細讀、可以輕松讀懂的入門書。它用真誠通俗的語言將每個當代人帶進《詩經》的人文世界。想要讀懂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養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它。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