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算盤打得響,但這次中國早把話撂在了前頭!
4月10日,美國突然宣布對全球75個國家暫停加征高額關稅90天,條件是這些國家必須與美國展開談判,而中國被排除在外,反而被加征125%的“懲罰性關稅”。
這一招看似“拉幫結派”,實則暴露了美國單邊主義的力不從心——根據白宮內部消息,已有越南、日本等國率先與美國開啟談判,但結果卻讓特朗普碰了一鼻子灰。
越南作為首個與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承諾加強原產地監管、限制對華轉口貿易,甚至考慮采購美國國債,但明眼人都知道,越南對美出口占其GDP的30%,妥協實屬無奈。
相比之下,日本的態度堪稱“教科書級硬氣”,4月16日,日本經濟再生大臣正穿著睡衣被臨時叫去白宮談判,結果美方不僅要求削減汽車關稅,還施壓日本提高駐日美軍費用分攤比例。
日方代表直言:“這些條件會讓日本永無翻身之日!”最終雙方僅同意“本月內再談”,實際進展為零。
中國商務部早就明確表態:任何國家若以損害中國利益為代價換取對美關稅減免,必將遭到對等反制!
這一立場絕非空話,以歐盟為例,盡管部分成員國曾考慮配合美國限制中國轉口貿易,但最終27國全票通過對美加征25%報復性關稅,直接打臉特朗普的“反華聯盟”計劃。
更諷刺的是,美國試圖拉攏的東南亞國家中,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反而加速與中國深化合作,僅2025年第一季度雙邊貿易額就同比激增23%。
特朗普的關稅戰術看似兇猛,實則漏洞百出,數據顯示,美國3月CPI同比上漲6.8%,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比升至40%,芝加哥大學研究指出,關稅導致美國制造業中間品成本上漲13%。
更打臉的是,即便美國對華加稅至245%,中國電商平臺仍在全球下載榜霸榜,美國消費者甚至不惜打“飛的”來華代購——因為“算上機票,價格仍比本土便宜”。
對比美國的“關稅恐嚇”,中國的應對策略穩如泰山,一方面,通過RECP和“一帶一路”深化區域合作,2025年一季度中國對東盟出口同比增長18.7%;另一方面,加速產業升級,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技術自給率突破70%。
反觀美國,試圖用關稅逼制造業回流卻收效甚微:特斯拉上海工廠產能占全球42%,蘋果90%的iPhone仍依賴亞洲供應鏈。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因《廣場協議》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如今越南的妥協也可能重蹈覆轍,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一針見血:“以犧牲別人利益換取豁免,最終只會兩頭落空。”
事實上,已有國家開始醒悟——印度談判代表團臨時取消赴美行程,轉而與中國商討關鍵礦產合作;歐盟雖與美國達成海關監管協議,卻偷偷將27%的鋰電訂單轉給中企。
特朗普的“關稅狂歡”看似熱鬧,實則暴露了美國經濟霸權的衰落,中國不懼威脅,更不搞“小圈子”,而是用產業鏈實力和開放態度贏得合作伙伴。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所言:“特朗普撕毀協議、反復無常,早已耗盡美國信譽。” 這場博弈的終章,注定屬于堅守規則、腳踏實地的實干家!
顯然中國將會成為最大的贏家,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