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遼代清寧二年(1056年)的山西應縣木塔,是世界現(xiàn)存年代最悠久、體型最高大、構造最精致的木結構樓閣式寶塔,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木塔歷經(jīng)了近千年的自然災害、環(huán)境侵蝕以及材質(zhì)老化,結構和構件的變形損傷嚴重且持續(xù)發(fā)展,其修繕加固工程是文物保護界以致全社會關注的事件。
應縣木塔自建成以來,每隔一百多年就要大修一次,歷代工匠的精心修繕使得木塔能益壽延年至今。1974~1981年期間,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對多年失修的木塔實施了重點搶險加固工程,但受當時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條件限制,木塔嚴重變形的缺陷并未消除。隨著時間的延續(xù),應縣木塔的變形損傷狀況不斷惡化,亟待全面修繕;國家文物局于2001年通過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jié)目,向全國征集應縣木塔修繕方案,共收到了高校、科研設計單位近百份修繕建議方案。此后,國家文物局多次組織專家和技術部門進行方案優(yōu)選和論證,但由于應縣木塔極高的社會關注度和評審專家分歧較大的評價,未能確定可以實施的修繕方案。
應縣木塔的變形與損傷
國家文物局于2006年對應縣木塔修繕方案的征集與評審工作給出了指導性意見:在木塔整體保護維修方案確定之前,應當針對木塔現(xiàn)存險情,認真研究、制定現(xiàn)狀加固方案,采取必要的現(xiàn)狀加固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現(xiàn)階段能夠解決的問題。此后,以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為主的科研院所和一批熱心于古建筑保護的高等院校,將應縣木塔的現(xiàn)狀加固作為重點,開展了結構性能監(jiān)測、模型試驗、力學分析和加固方案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編制的《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于2014年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原則同意,并經(jīng)優(yōu)化后于2016年開展試驗性施工,對木塔結構安全的維持和現(xiàn)狀加固措施的研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應縣木塔修繕方案研究》作者袁建力教授指導的揚州大學古建筑保護課題組,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古建筑保護工作,在木構架古建筑和磚石古塔的結構性能鑒定、加固方案設計、修復裝置研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21世紀初,該課題組響應國家文物局號召,積極參與應縣木塔修繕方案的研制工作,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的資助,以及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省古建保護研究所、應縣木塔文物管理所專家的技術支持,在木塔現(xiàn)場查勘、模型試驗和有限元模擬分析的基礎上,針對木塔樓層傾斜扭轉(zhuǎn)的損傷特征,以“原狀撥正加固”為目標,提出了外部水平張拉、內(nèi)部頂撐-張拉、內(nèi)部頂托-平移等復位方法,以及木塔復位后的結構整體加固方法,研制了相應的工藝方案和復位裝置,申請了國家發(fā)明專利,編著《應縣木塔修繕方案研究》。
應縣木塔的構造與分析模型
應縣木塔典型修繕方案示意
本書介紹了木塔的建筑和結構特征,分析了變形損傷狀況及其產(chǎn)生原因,評價了木塔自建造以來主要修繕工程的技術措施和工程效果,討論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木塔修繕方案征集與評議情況,以及目前木塔修繕保護的主要工作和進展;結合揚州大學的研究工作,介紹了以木塔“原狀撥正加固”為目標的變形復位方案和模型試驗、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針對結構薄弱部位采取的主輔柱整體性加固、柱圈環(huán)向和徑向加固的工藝方法和構造措施。
應縣木塔頂托平移復位工藝示意
應縣木塔復位加載模型試驗
應縣木塔結構加固方案示意
《應縣木塔修繕方案研究》依據(jù)文物原狀保護的原則,以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地表述方式,系統(tǒng)論述應縣木塔修繕加固的工程實踐和研究方案,力圖將這一舉世無雙的建筑瑰寶的保護工作較為全面地呈現(xiàn)給讀者,以激發(fā)社會各界對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支持,推進應縣木塔修繕工作的深入開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