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圖/該院官網截圖
據海南醫科大學消息,近日,該校第一附屬醫院(第一臨床醫學院)舉辦管理機構和醫療服務部門正職崗位公開競聘活動。校方介紹,本輪機構改革將原有的36個職能和業務科室大幅精簡至21個。公開競聘作為此次改革的關鍵環節,緊密跟隨學校機構改革步伐,致力于營造“誰有本事誰來,誰有潛力誰上,誰先成才誰先上”的良好氛圍。
根據公開信息,海南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的正職崗位公開競聘活動,實際是該校開展干部競聘上崗改革的一部分。校方介紹,此次競聘規則的設計上,改變了傳統干部選任模式,打破編制、資歷、條件限制,突出“能力本位”,全員均可參與競聘。
特別優秀的甚至可以不受條件限制。如據澎湃新聞報道,為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本次競聘中,沒有事業編或員額制的聘用制人員(不含第三方),也可以報名競聘。如此一來,就顯著減少了以往競聘規則中不利于讓人才脫穎而出的“條條框框”,真正體現了“本事”優先。
“誰有本事誰來”“能者上、庸者下”,這本是應該堅持的一種理想的選人用人原則。但現實中,由于各方面原因,一些“疊床架屋”的條件設置,看似面面俱到,但往往架空了這一“第一性原則”,反倒使得一些真正有“本事”和“能力”的人被邊緣化,甚至形成“逆淘汰”。
比如,常見的或明或暗的“論資排輩”傾向,或是“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導向,都容易背離“誰有本事誰來”的理想狀況。而像海南醫科大學這樣,主動破除一些不合理的限制,以公開、開放和讓評委現場打分的方式來推行競聘上崗,是真正回歸“能力本位”的一種積極探索,也是一種值得推崇的選人用人新風氣。
近年來,各個層級的機構改革持續推進。然而,機構改革不僅僅是機構名稱、編制數量的調整,在根本上說是要通過改革來提升機構的運轉效能,激活內生動力。緊扣這一目的,自然意味著在人員調整、選拔的規則和方式上,也理應破解過去的慣性和積弊,真正把“有本事”的人選上去,把不能勝任崗位的人及時換下來,以杜絕“劣幣驅逐良幣”的可能性。
要知道,選人用人的導向和公正性,直接關系到人才隊伍的質量及機構的發展活力。也就是說,如果機構改革只是“面上”的調整,而不觸及選人用人理念和規則的優化,真正實現“任人唯賢”,則難免讓改革的最終成效打折扣。
事實上,創新人才選拔、評價機制,也是國家層面的明確要求。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深化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各類人才潛心鉆研、厚積薄發。
同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這些都表明,用人單位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在人才管理、選拔、使用規則上積極改革和創新,是有空間的,也是被鼓勵的。
當然,公開競聘上崗的最終成效如何,還需要在實踐中來檢驗。這次校方也指出,競聘中干部所提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標要成為向師生的“公開承諾”,要形成“說了就要干好,干不好就問責”的約束機制,不能競聘上了就說話不算數了。這一點同樣很關鍵。但類似主動跳出傳統選人用人框架的改革創新嘗試,應該為社會所樂見。這類“大膽”創新,完全可以更多一些。
撰稿 / 楊末(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