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山東,在來到南陽滋養堂國醫職校學習中醫之前,一直以為養生就是要心平氣和、不悲不喜。直到真正接觸中醫理論,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有怒不敢言,有氣不去撒"的憋屈,才是最傷身的做法。記得老師講《內經》時說:"肝在志為怒",正常的發怒其實是肝氣疏泄的一種表現。這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以前總聽人說"生氣傷身",所以遇到不公平的事也強忍著,以為這樣是在養生。現在才明白,適度的憤怒就像給肝經"開閘放水",反而能調節氣機。就像我們身邊那些性格耿直、有啥說啥的人,往往身體硬朗;而那些凡事憋在心里、郁郁寡歡的,反而容易體弱多病。課堂上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女患者長期月經不調,問診時說話輕聲細語,連被同事欺負都笑著說"沒關系"。老師卻說:"你這不是脾氣好,是肝氣郁結。"后來用柴胡疏肝散調理,還特意囑咐她:"下次再受委屈,該拍桌子就拍桌子。"三個月后復診,不僅月經正常了,整個人都精神煥發。但老師也特別強調"過猶不及"。就像我們實訓室血壓儀演示的那樣:正常人發怒時血壓會短暫升高,但很快回落;而長期暴怒的人,那個血壓峰值會像過山車一樣劇烈波動,對血管和臟腑的傷害立竿見影。這讓我想起老家有個包工頭,動不動就摔東西罵人,去年突發腦溢血走了——這就是"怒傷肝"的活教材。現在每次看到同學之間爭論病例,我都覺得特別生動。有人急得面紅耳赤,有人愁得唉聲嘆氣,老師說這都是好事:"喜怒憂思悲恐驚,只要不過度,就是五臟在'干活'。"就像最近背方劑,背到頭疼時反而食欲大開——原來適度的思慮真的能"醒脾";上次月考沒考好大哭一場,結果當月"月事"特別順暢,這才懂得"悲憂傷肺"的另一面是肺氣宣發。學中醫越久,越覺得身體比我們想象的更智慧。它不需要我們做清心寡欲的木頭人,而是要像對待天氣一樣接納情緒的陰晴圓缺。現在遇到煩心事,我會先摸著自己太沖穴默數十下,要是還憋得慌,就學臨床班張師姐那樣——去操場對著沙袋吼幾嗓子。畢竟老祖宗早就說過:"百病生于氣",但這個"氣",既指不該生的悶氣,更指不敢生的正氣。
我來自山東,在來到南陽滋養堂國醫職校學習中醫之前,一直以為養生就是要心平氣和、不悲不喜。直到真正接觸中醫理論,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有怒不敢言,有氣不去撒"的憋屈,才是最傷身的做法。
記得老師講《內經》時說:"肝在志為怒",正常的發怒其實是肝氣疏泄的一種表現。這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以前總聽人說"生氣傷身",所以遇到不公平的事也強忍著,以為這樣是在養生。現在才明白,適度的憤怒就像給肝經"開閘放水",反而能調節氣機。就像我們身邊那些性格耿直、有啥說啥的人,往往身體硬朗;而那些凡事憋在心里、郁郁寡歡的,反而容易體弱多病。
課堂上有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一位女患者長期月經不調,問診時說話輕聲細語,連被同事欺負都笑著說"沒關系"。老師卻說:"你這不是脾氣好,是肝氣郁結。"后來用柴胡疏肝散調理,還特意囑咐她:"下次再受委屈,該拍桌子就拍桌子。"三個月后復診,不僅月經正常了,整個人都精神煥發。
但老師也特別強調"過猶不及"。就像我們實訓室血壓儀演示的那樣:正常人發怒時血壓會短暫升高,但很快回落;而長期暴怒的人,那個血壓峰值會像過山車一樣劇烈波動,對血管和臟腑的傷害立竿見影。這讓我想起老家有個包工頭,動不動就摔東西罵人,去年突發腦溢血走了——這就是"怒傷肝"的活教材。
現在每次看到同學之間爭論病例,我都覺得特別生動。有人急得面紅耳赤,有人愁得唉聲嘆氣,老師說這都是好事:"喜怒憂思悲恐驚,只要不過度,就是五臟在'干活'。"就像最近背方劑,背到頭疼時反而食欲大開——原來適度的思慮真的能"醒脾";上次月考沒考好大哭一場,結果當月"月事"特別順暢,這才懂得"悲憂傷肺"的另一面是肺氣宣發。
學中醫越久,越覺得身體比我們想象的更智慧。它不需要我們做清心寡欲的木頭人,而是要像對待天氣一樣接納情緒的陰晴圓缺。現在遇到煩心事,我會先摸著自己太沖穴默數十下,要是還憋得慌,就學臨床班張師姐那樣——去操場對著沙袋吼幾嗓子。畢竟老祖宗早就說過:"百病生于氣",但這個"氣",既指不該生的悶氣,更指不敢生的正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