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印度就迫不及待地在邊境上搞事情。1950年,尼赫魯將英國在印度殖民政府時期編造的中印邊境線“麥克馬洪線”重新提起,并命令印度士兵以“麥克馬洪線”為標準侵占中國邊境領土。這條在1914年由英屬印度政府提出的中印邊境線,實際上將本屬于中國的大面積領土都劃歸給了印度,但中國從清朝至新中國從未承認所謂的麥克馬洪線。
尼赫魯看中國內部局勢尚未穩定,想憑借自身已經具備一定的實力趁機牟利。但后來的事實證明,尼赫魯的設想太過于完美。在1962年我軍即將和印度武裝部隊交火前夕,印度政府高層內部因“是否與中國軍隊交戰”這一問題發生了嚴重的內訌,與此同時,印度軍方駐扎在邊境地區的最高負責人在緊要關頭休假離開了邊境,這場戰斗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失敗。
1947年8月15日,尼赫魯上任印度總理,剛上任的尼赫魯對印度的政治、經濟、社會實施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印度經濟也因此獲得了很大發展。1951年開始,尼赫魯命令印度武裝部隊按照“麥克馬洪線”的劃分侵占分界線以南的本屬于中國的領土。1954年開始,中國與印度政府進行多次商談,但結果都不理想。至1959年解放軍在平定西藏叛亂時,西藏反叛分子頭目達賴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尼赫魯為這些人提供了庇護。
1959年西藏解放后,解放軍正式接管西藏地區防務,但印度軍方仍未停止在我邊境地區活動,雙方多次發生火力沖突。即便如此,印度方面從未收斂,反而在外交活動中向我方索要123000平方公里和印度接壤的領土。
印度訴求在遭到我方拒絕后,尼赫魯大手一揮,命令印軍直接在我藏南地區建立了軍事據點。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策劃的“前進政策”也在尼赫魯的推動下不斷展開。1959年8月、10月,印軍相繼在中印邊境地區制造了郎久、空喀山事件,我邊防官兵多人犧牲、受傷。
在之后的時間里,我方與尼赫魯又進行了多次商談,印度資料是這樣記載的:“戰爭還沒開始,中國占據了印度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尼赫魯忙于說服他的中國朋友,直到后來中方代表被邀請至新德里進行了一星期的會談。”印度在這里所說的便是1960年周總理第四次訪問印度的事情。
1959年11月7日,我方建議中印雙方部署在中印邊境線上的武裝部隊各自從實際控制線后撤20公里,脫離武裝接觸。但尼赫魯對此提議視而不見,當時印度武裝在我方領土內建立的軍事據點仍然存在。
1960年4月,周總理訪問印度。在新德里,雙方代表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但由于尼赫魯的固執己見沒有取得任何實際性進展。面對談判失敗的結果,我們只好繼續保持軍隊在邊境地區的部署現狀。
當然了,尼赫魯之所以堅持侵占我方邊境領土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到1962年,尼赫魯兩次任期已滿,印度總理選舉于1962年2月舉行。在前兩次的選舉中,尼赫魯都是以“自由斗爭”的政治主張獲得人民支持的,但是到第三次時,他依靠自己的工作獲得了人民的支持。
自進入1960年之后,尼赫魯對侵占我方領土所策劃的“前進政策”尤為關心,急于推進計劃進度,這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印度資料中關于尼赫魯第三次選舉是這樣表述的:“尼赫魯的順利獲選使反對黨感到驚訝,當時印度的國防安全問題以及印度國防部部長梅農的專權統治問題,都是尼赫魯在任時期發生的,但他卻憑借著‘神奇的魔法’獲得了人們的支持”。
尼赫魯在進入第三任期后,繼續推進“前進政策”,企圖侵占我方更多面積的邊境領土。我方本著“不開第一槍”,促進區域和平的原則,和印度政府進行和平談判。但這樣的行為卻被尼赫魯視為是軟弱的表現,從1964年4月起命令印軍在我藏南邊境領土內建立起了43座軍事據點。
尼赫魯這樣猖狂的舉動引起了時任印度陸軍參謀長蒂邁雅(Thimmayeh)的不安。1962年7月,蒂邁雅通過印度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反對政府主張:“在俄羅斯的幫助下,中國軍隊變得如此強大,以至于其實力比我們強一百倍。”
面對我軍的強大實力,時任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蒂邁雅認為印度無法競爭,他建議尼赫魯政府可以通過外交手段維護國家安全。而對于當時中印雙方的關系,蒂邁雅建議尼赫魯轉變對中國的策略。
對于蒂邁雅的停戰建議,尼赫魯的內心也產生了一些動搖,為討論是否與我們開戰這一問題,當時尼赫魯還專門召集了印度人民院主戰派的領導人舉行了秘密會議。當時印度政府主要官員國防部長梅農、新任陸軍總司令塔帕爾(PN Thapar)、納拉揚·辛格中將以及考爾將軍都出席了會議。
在會議上,眾人討論到是否向中國開戰這一問題時,產生了內訌。根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書記載,在會議上,曾經有一位鷹派官員質問尼赫魯“人類熱愛兩樣東西,土地和女人。你把12000平方英里的土地給了中國人,我們的女人也要給他們嗎?”尼赫魯在聽了這話后,臉氣得通紅,但他什么也沒說。
考爾盡管是尼赫魯身邊的紅人,但他并未在此次內訌中發表意見。對于考爾這樣的舉動,一位印度媒體編輯曾經表示:“如果考爾張開嘴,他寧愿只發號施令并保持冷靜,直到他能夠下達命令。”
考爾是一位處事圓滑的將軍,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從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普通士兵在短時間內成長為印度軍隊將領,這一切都得益于尼赫魯和印度國防部長梅農,而這二人恰恰非常享受考爾將軍的諂媚。憑借著獨特的手段,并無真正軍事才能的考爾成為印度軍隊的將軍。
在印度高層內訌時,考爾想的卻是如何成為印度陸軍總司令,甚至如何成為印度首相。不僅如此,考爾作為印度軍隊將領以及尼赫魯當時身邊的紅人,在中印關系緊張時,主動要求去前線也是為了升遷。之后,認為考爾有真材實料的尼赫魯任命考爾為印度東北部邊境局的最高負責人。
尼赫魯希望能夠在考爾的支持下實現侵占中國邊境大面積領土的目的,但事實卻狠狠地給了他一記耳光。考爾前往印度東北邊境局任職后不久,便于1962年9月3日向國防部長梅農申請了2個月的假期去克什米爾度假。
根據印度資料記載,當時解放軍每天都用揚聲器向印軍喊話,漢化內容基本都是“印地和中國是兄弟,但這片土地是我們的,你們回去吧。”尼赫魯每天都在面臨前線士兵被我軍勸退的“風險”,但考爾卻在這個時候跑去度假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印度陸軍總司令部將考爾解雇了。但時任印度國防部長的梅農仍然重用考爾,并力排眾議:“中國實力不足,在這種時候考爾去度假也是當然的”。要知道,當時考爾可是印度東北邊境局(NEFA)的最高負責人,主要負責和我軍正面對峙。
隨著中印邊境關系的不斷緊張,考爾的休假不得不暫停,1962年10月3日,考爾在梅農的大力支持下再次擔任印度東北邊境局的最高領導人:“考爾被賦予了將中國人趕出邊界的責任,他可以直接將邊境地重要情況向尼赫魯匯報”。
面對不斷在邊境地區活動的印軍,我軍最終于1962年10月17日,確定了對印軍實施自衛反擊作戰的決策。1962年10月20日凌晨,蓄勢待發的解放軍部隊同時襲擊了印軍建立在我方領土內的邊境據點。
按照計劃,我軍從中印邊境線的東、西兩個方向分別向近20000人的印軍部隊發動進攻,先將印軍在我境內設立的武裝據點端掉,再奪取達旺、克節朗等本就屬于我們的領土。在部隊的嚴密配合下,我軍首戰大捷,一夜之間幾乎將印軍據點全部端掉。
印度是這樣描述的:“中國在一夜之間就占領了印度東北邊境的28個軍事哨所。我們的士兵沒有接受過在山區作戰的訓練,邊境的道路修建也不完善,沒有公路可以讓我們的士兵到達前線地區,士兵、武器和后勤補給只能通過直升機運送至前線”。
在戰爭爆發不久,印度坐鎮指揮東北部邊境戰事的考爾將軍不顧基層將領反對,強行越級下令第7旅前往克節朗河作戰,結果導致該旅后來在數小時內被我解放軍52師(現成都軍區戰備機動師149師)摧毀。
面對戰斗上的指揮不力,考爾急于脫身,隨后向尼赫魯匯報:出現胸痛癥狀。之后,考爾被一架戰斗直升機從印度東北部運往新德里接受治療。之后的時間里,考爾將軍一直在位于新德里的莫蒂拉爾·尼赫魯·瑪格(Motilal Nehru Marg)的家中指揮戰爭。考爾用電話指揮一幫印軍參謀前往瓦弄地區組成1個旅發起進攻,結果被丁盛將軍的54軍全殲。在西山口戰役中,考爾又狂妄自大,不聽蒂邁雅的忠告,導致擺成長蛇陣的印軍3個旅被逐個擊破。
對于這些情況,印度資料記載:“考爾的離開使得印度東北部前線變得群龍無首,阿魯納恰爾邦的達旺地區相繼被占領,在接下來的十天內,印度輸掉了戰斗。”考爾將軍在戰斗中的接連失敗引起了新德里的震驚,之后不久,考爾被勒令永久退役并接受印度情報部門的調查。
我軍在這場戰斗中共重創印軍精銳部隊10個旅,擊斃、擊傷印軍4885人,俘3968人。這場發生于1962年的戰爭,從戰前的高層內訌到將軍的戰前度假,再到印軍準備的不充分,印度方面在戰前的種種表現都表明,印度注定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