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1日電 (記者 陳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黑龍江源頭南岸,有一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漠河林區。曾經一場震驚全國的“5·6”特大火災,讓這里遭受近乎毀滅性的重創,繁茂的森林在大火的肆虐下化為烏有,只留下滿目瘡痍的火燒跡地。歲月流轉,如今這片土地重披綠裝,煥發出蓬勃生機,這背后,是漠河市林業和草原局多年來在生態修復之路上的堅守與創新。
在早期的探索中,林業工作人員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對每一處受損林地進行細致勘察,根據不同的土壤條件、地形地貌制定修復方案。在實踐中,他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常規修復模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對生態理解的深入,漠河市林業和草原局開始思考如何在生態修復的同時挖掘林業的多元價值。經過多方調研和專家論證,當地引入栽植果材兼用林西伯利亞紅松,這一舉措給生態修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在古蓮施業區174林班的試驗地里,兩年來,技術人員扎根于此,精心呵護每一株幼苗,定期檢查西伯利亞紅松的枝干是否健壯、根系是否發達、冠幅大小是否達標,詳細記錄著苗木的成活率以及病蟲害發生跡象。每一組數據的背后,都是無數個日夜的堅守與付出。監測數據顯示,這些西伯利亞紅松的成活率遠超預期,它們穩穩地扎根于土壤深處,努力汲取著養分,茁壯成長。
在這片64.05畝的試驗地上,1800余株林齡20年、平均樹高2.5-3米的西伯利亞紅松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它們與周邊的白樺次生林相互交織,原本略顯單調的林區逐漸演變成了層次豐富、生態功能更加完善的針闊混交復層林。森林質量得到了精準提升,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增加,曾經寂靜的山林再次充滿了生機。如今,這片試驗地已成為當地生態修復的一張亮麗名片。
展望未來,漠河市林業和草原局將以這片試驗地為起點,把生態綜合修復的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局總計27.3萬公頃的火燒跡地,計劃通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科學的森林撫育等措施,讓更多的土地重新披上綠裝。
與此同時,西伯利亞紅松果材兼用林的經濟價值也逐漸凸顯。隨著樹木的生長,其果實和木材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漠河市林業和草原局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機遇,加大了對西伯利亞紅松產業的全方位投入,通過與科研機構合作,借助科技創新,探索更多利用西伯利亞紅松資源的方式,如開發松果深加工產品、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等,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