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感觀動物,在當下這個社會,顏值對于一件事情的影響能有多大呢?北理工大學“雙男主師生戀”就是最好的例子!24歲男研究生舉報46歲男教授,利用權力徇私舞弊,幫助學生泄題,一半威逼、一半利誘的讓男學生與自己發(fā)展不倫戀情,這個瓜不僅掀翻了高校師生不倫戀的最后一塊遮羞布,也震碎了不少家長的三觀!
這位教授擁有數十篇核心期刊論文發(fā)表,參與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曾被譽為"學術圈清流",可表面光鮮的學術履歷下卻藏著不堪的私德,學生們口中"溫文爾雅的技術大佬",私下卻突破師生關系底線。
從"柚子剝好了等你"的體貼,到"你要記住你是我的人"的占有,若非主人公是師生、還是兩名男性,怎么看都像是年輕男女的戀愛日常,只可惜再甜蜜的外表也掩蓋不了內在的腐臭,只是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次的師生戀丑聞的風評竟然出現了兩極反轉的結果。
宮教授“舊相識”為其說話:人很不錯,能力也強,只能說深情錯付
要不為啥說這是個看臉的社會的,如果男研究生長相帥氣的話,估計也不會遭受這么多的非議,可長發(fā)的形象早已先入為主的讓不少人覺得,這個學生不簡單,甚至覺得他留長發(fā)是故意吸引教授的注意。
隨后更有人根據該學生的面相去判斷他的性格,認為他“眉毛濃重,顯示其需求較多,嘴巴很小,給人不靠譜、比較自我的感覺”,可見顏值長相對人的影響有多大!男同學因為外表,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優(yōu)勢。
而教授則恰恰相反,因為其儒雅的外表,很多人都把教授放在了“被害者”的位置上,有人覺得他是被引誘的,也有人覺得他是被“真愛”辜負的可憐人,可嘆的是不同性別的師生戀竟然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輿論風向。
當涉事者是女學生時,輿論往往指責"女孩不自愛";而男學生遭遇類似情況,討論焦點卻轉向"教授深情",這種評判標準的反差不僅僅是性別偏見,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扭曲,無論是男是女,都不該成為掩蓋錯誤的遮羞布;無論教授的表現再深情,也掩蓋不了他利用權力擾亂教育公平的事實!
可令人唏噓的是,網上愿意為宮教授發(fā)聲的人不在少數,有支持“戀愛自由”的年輕男女,也有宮教授的“舊相識”為其說話:人不錯,能力也很強,甚至用“清流”這樣的詞去贊美宮教授的品行。
但筆者作為中立的一方,認為“清流”這樣的詞應該用于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真君子,而非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情況下,你找了一只不那么黑的鳥,就說他是“清流”,這不是埋汰了“清流”這個詞嗎?
啟蒙不是馴化,教育不是壓迫;還學術以清明,還師德以尊嚴
師德失范絕非個案:近年來類似事件頻發(fā),暴露出高校師德建設的短板。有人為涉事教授開脫,稱"學術能力強就行",這種說法本身就是對教育本質的誤讀,學術場域不能異化為情感交易的溫床,師生關系更不該淪為權力游戲的道具。
有人為教授喊冤,稱"深情錯付";有人對學生質疑,認為"動機不純",這些偏離事件本質的討論,模糊了權力濫用的真相,當網絡發(fā)聲的輿論導向偏離道德底線的時候,適當的約束和整改才是傳播正能量下必要的干涉。
比起誰對誰錯的宣判,筆者更加期待教育能回歸本真。啟蒙不是馴化,教育不是壓迫。師生關系應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礎上,讓每個學子都能在陽光下成長;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而非權力的掌控者,只有還學術以清明,還師德以尊嚴,才能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