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叔
今天是4月21日,俄烏戰爭第1153天。
昨日烏軍的最新戰況:烏總參公布的昨日戰果:累計殲敵940150人,昨日新增1180人,殲滅俄軍14輛坦克、9步兵戰車、70門火炮、111架無人機、3枚巡航導彈、208輛軍車和油罐車。
一
先來看看加沙。
4月20日,哈馬斯釋放"長期停火"信號,宣稱愿暫停軍事行動、移交加沙治理權,但其表態既未正式確認,也未明確放棄核心訴求。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19日電視講話中揭露關鍵事實:哈馬斯已拒絕包含釋放10名人質條款的停火方案,堅持要求以軍全面撤出加沙并永久停戰。這種條件無異于讓恐怖組織獲得喘息空間,為下一輪襲擊積蓄力量。
當前對峙的核心矛盾清晰可見:哈馬斯試圖將短期停火包裝成"和平誠意",實則謀求戰略緩沖。其所謂"移交加沙治理權"的提議,本質是將控制權轉交給非民選代理機構,延續地下統治模式。
更值得警惕的是,該組織一面談論停火,一面拒絕解除武裝,其加沙地下隧道總長已超500公里,武器研發設施深藏居民區,這些事實印證了以色列的根本擔憂:任何不徹底解除哈馬斯武裝的停火都是致命陷阱。
以色列面臨的戰略抉擇異常艱難。哈馬斯至今仍扣押包括美籍公民在內的多名人質,19日曝光的守衛遺體證明,該組織連最基本的國際準則都肆意踐踏。內塔尼亞胡政府承受著雙重壓力:既要應對國際社會對加沙人道危機的批評,又要履行國家守護者的基本職責——確保2400萬國民不再生活在火箭彈威脅之下。正如總理所言,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并非選擇,而是生存必需。
國際斡旋陷入結構性困局。埃及提出的45天停火方案暴露調解機制的根本缺陷:將人質數量與停火期限掛鉤的操作模式,實質是將平民生命當作談判籌碼。哈馬斯14日對方案的消極回應更印證其策略——通過拖延戰術消耗以色列國際信譽,同時利用人道危機博取輿論同情。這種把戲在2014年、2021年沖突中已反復上演,每次短暫停火最終都成為哈馬斯重整軍備的窗口期。
軍事現實揭示著沖突本質。以色列國防軍過去五個月的作戰已摧毀哈馬斯75%的火箭彈生產能力,清除超過1.2萬名武裝分子。但該組織仍控制著拉法口岸地下工事群,保留著至少8000枚火箭彈庫存。這些數據表明,當前階段停火將導致反恐成果付諸東流。哈馬斯所謂"暫停武器研發"的承諾,與其持續通過走私渠道獲取伊朗技術支援的事實形成尖銳諷刺。
國際社會需要認清基本邏輯鏈:正是2005年單邊撤軍造就了哈馬斯在加沙的軍事化統治,2014年停火協議縱容了其隧道網絡的瘋狂擴張。歷史教訓證明,對恐怖組織的妥協終將釀成更大災難。以色列當前軍事行動的根本目標,是徹底改變加沙安全架構,建立防止武器走私的有效機制,這不僅是維護本國安全的必要舉措,更是打破"沖突-停火-再沖突"惡性循環的唯一出路。
當下真正的和平契機不在于虛假停火提議,而在于國際社會協同行動:切斷哈馬斯海外資金鏈,施壓伊朗停止武器輸送,支持加沙非軍事化改造。
那些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的呼聲,若不同時包含解除哈馬斯武裝的具體方案,本質上是對恐怖主義的變相赦免。正如加沙邊境被火箭彈摧毀的幼兒園廢墟所見證的,沒有安全保障的和平,不過是下一場屠殺的倒計時。
二
回到俄烏戰場。
4月20日,俄羅斯宣布的"復活節30小時停火"在硝煙中顯露出真實面目。俄軍雖降低了部分戰線火力強度,卻利用停火窗口完成了多項軍事部署:在托列茨克奪回烏軍2月收復的陣地;為萊曼前線的重裝備運輸開辟通道;向哈爾科夫增調部隊;通過無人機與火炮持續襲擾烏軍防線。俄國防部堅稱"嚴格遵守停火",但前線數據顯示,24小時內仍有901次炮擊與46次突擊行動。
捷克外長的諷刺一針見血:"這就像在早餐和午餐間宣布絕食,卻偷偷塞糖果"。
特朗普政府此時拋出的"和平方案"引發震動。文件核心內容包括:承認克里米亞歸屬俄羅斯、禁止烏克蘭加入北約、將扎波羅熱核電站設為美國控制的中立區、按現有戰線凍結烏東四州爭議。
方案未要求俄軍撤離占領區,未承諾對烏安全保障,卻提出控制烏克蘭資源與港口。這種單方面施壓基輔的提議,被分析人士視為實質承認俄羅斯擴張成果。美方特使威脅稱若方案受阻將退出調停,這種"以撤促談"的姿態暴露出斡旋立場的失衡。
戰場態勢揭示著雙方實力的微妙變化。俄軍后勤短板日益明顯:使用驢隊運輸物資、士兵騎摩托車甚至徒步沖鋒的場景頻現。
烏軍則在西方裝備支持下取得戰術突破:兩周內摧毀19個俄軍前線指揮部,精準打擊BM-21火箭炮與BUK-M1防空系統。
法國幻影2000與F-16戰機的聯合作戰顯著提升空中打擊效率,德國金牛座導彈的還沒部署就讓克里米亞俄軍陷入恐慌。值得關注的是,歐洲援助模式正轉向本土化軍事生產投資,這種"授人以漁"的策略可能改變戰爭消耗模式。
烏克蘭展現出驚人的戰爭韌性。駐聯合國代表梅爾尼克提出"戰斗到2029年"的規劃,要求德國轉移30%軍備及150枚金牛座導彈,并呼吁歐洲四年內提供5500億美元援助。
盡管俄軍宣稱準備T-34坦克參加紅場閱兵,但其裝備損耗已難掩飾,烏軍無人機拍攝到俄軍使用民用車輛穿越雷區的窘境。
英國"臺風"戰機兩度攔截俄偵察機,瑞士打破百年中立向烏輸送裝甲武器,德國萊茵金屬將炮彈年產量提升至35萬發,這些動向構成對俄羅斯的戰略擠壓。
而莫斯科三天內兩起重大火災、克里米亞軍官家屬集體撤離等異常現象,暗示著戰爭引發的次生危機正在發酵。
在這場關乎文明與野蠻較量的持久戰中,某些真相愈發清晰:任何單方面強加的"和平"實質都是綏靖,真正的停火只能建立在侵略者退出被占領土的基礎上。
歷史反復驗證,以土地換和平終將滋養更大的野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