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將于4月24日揭曉,將從20個考古參評項目中評選。無論哪個項目獲此殊榮,這些考古新發(fā)現(xiàn),都反映出我國考古事業(yè)基本面,都將為探尋何以中國給出時代答案。
甘肅臨洮寺洼遺址是參加最終評選的20個項目之一,這里首次發(fā)現(xiàn)了史前時期三重接近方形布局的大型“圍壕”,并且首次得以確認寺洼遺址是目前已知規(guī)模最大、內(nèi)涵最豐富、級別最高的馬家窯文化中心性聚落。這些新發(fā)現(xiàn),有望解答黃河上游地帶中華文明如何起源、發(fā)展等重大學術問題。
首次發(fā)現(xiàn)史前時期三重大型圍壕
馬家窯文化距今約5000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渭河一帶,范圍涉及今天甘肅、青海、寧夏、內(nèi)蒙古、陜西、四川等省區(qū)。
位于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寺洼山村的寺洼遺址,就擁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2018至202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在這里開展了7次發(fā)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志委:不僅是馬家窯文化第一次發(fā)現(xiàn),就是放到整個史前時期,也是我們第一次見到這種呈直角拐彎的三重壕,彰顯了這個遺址的高等級、有規(guī)劃。
確認馬家窯文化高等級、中心性聚落,最關鍵的證據(jù),就是圖中黃、綠、藍三色所代表的三重圍壕。三重圍壕平行分布、直角轉彎,形制布局相當規(guī)整。每條圍壕口部寬約9至11米。整體看,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50米,與斷崖、山溝共同圍成一處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空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志委:5000年前的一項大型工程,能組織做這樣一項工程,這個社會一定發(fā)展到相當程度才能做的一件事。
而在三重圍壕之外,考古隊還發(fā)現(xiàn)了疑似“道路”、大面積“人工堆土”和其他遺存。以此來看,聚落的總面積將近百萬平方米;而在不遠處,還分布有數(shù)十處時期相同、規(guī)模不一的遺址。它們共同構成一處馬家窯文化聚落群,而寺洼遺址屬于引領者,是一處中心性聚落。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 郭志委:長期以來,長江中下游,包括黃河下游,文明探源的很多工作是很充分的。但是黃河上游,我們目前只知道一些大概的時空框架。這項工作填補了黃河上游文明探源研究中的一項重要空白或關鍵空白。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