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霞姐比監控還厲害!”這是重慶市江北區文聚苑社區居民吳先生對重慶市公安局江北區分局石馬河派出所社區民警陳霞的評價,“天眼”“人臉數據庫”“社區平安管家”都是大家對她的評價,而這背后是陳霞深耕文聚苑社區13年來用真心和服務的澆鑄。
從厚厚的手寫登記本到智能化的“實有人口管理助手”,陳霞這位善于向科技“借力”的社區女民警用創新思維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憑借獨創的“索引入戶”和“警網融合”工作法,在重慶市社區民警技能比武決賽獲獎選手中脫穎而出。
“小系統”解決大難題
陳霞向同事介紹“房屋管理系統”
文聚苑社區有24棟高樓、近萬居民,以往陳霞得背著厚重的登記冊逐戶敲門,手工錄入再回所里轉成電子數據,費時費力。為提升效率,她和同事依托公安警務平臺,開發了“房屋管理系統”。入戶人員不需重復登記,只需與住戶核對更新索引信息即可,使信息采集效率大幅提升。
“從頂樓往下走,索引順序和電梯動線完全一致。常住人口、租戶均有標注,一目了然。”陳霞介紹說,去年升級為“實有人口管理助手”后,還能自動統計人員結構。這個最初只為便攜的“小聰明”,如今已在全區推廣,信息采集準確率提升至90%,真正用“小系統”解決了基層治理的“大難題”。
沒有攝像頭的“天眼”
陳霞用13年積累的“人臉數據庫”,在重慶市公安局治安總隊推進的“一標三實”基礎信息采集工作中,將冷數據轉化為暖服務。
2024年5月,居民吳先生搬家時將價值3000元的紅酒遺忘在樓下,返回尋找時已不翼而飛。陳霞接警后,向小區保安了解到:“好像是穿藏青條紋衫的微胖老頭。”
通過走訪,陳霞收集到外來人口、幫子女帶小孩等信息,通過與“一標三實”系統里登記的人口信息進行比對,迅速推斷出目標人員。10分鐘后,她在3棟順利找到誤拿紅酒的鄰居。“霞姐比監控還厲害!”吳先生贊嘆道。
陳霞與網格員一起走訪轄區獨居老人
警民共治的“茶香方案”
“7棟新租客養大型犬……,幼兒園門口亂停車群眾意見大…… ”每周二下午,警務室總飄著茶香。陳霞和4名網格員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筆記本上記錄的社區民生百態。
“剛開始居民連門都不開,現在都喊我‘付姐’。”網格員付宗瓊分享著轉變。這種親密關系源自陳霞獨創的“1+1”帶教法:新網格員入職首月,她必陪同走訪;每棟樓物色2-3名“熱心群眾”;建立“紅黃藍”三色預警機制,將網格員自行維護更新的3000余條數據分類處置。
陳霞在院壩會上為社區居民講解防詐知識
“機制是骨架,情感是血肉,只有協同共情,才能真正實現警網融合,促進群防群治工作良性循環。”陳霞說,她與網格員一起入戶調解矛盾糾紛、一起推廣“反詐衛士”,不僅建立了深厚情誼,也把基層治理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讓社區電詐發案直降70%。
“跨國錦旗”背后的“超綱服務”
“感謝中國警察!”今年初,澳大利亞夫婦Dean和郭女士送來中英雙語的錦旗。原來郭母在澳期間養老金認證遇阻,陳霞跨越時差遠程協助;后來辦理長護險,又主動聯系網格員出具證明。
類似的“超綱服務”在陳霞工作中不勝枚舉:幫創業青年整理消防審批材料,為殘障人士定制“無障礙辦事指南”,為社區獨居老人查看用藥劑量等等。
陳霞與網格員到企業開展反詐宣傳
“數據是冷的,但用它服務人的心必須是熱的。”深夜的值班室,陳霞仍在更新系統數據。窗外南橋寺的燈火與電腦屏幕交相輝映,那些跳動的數據方格,正編織成守護萬家燈火的智慧之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