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劍雄
上一節,我講了我們后人所界定的中國歷史所包含的空間范圍,這一節就具體講講,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中國,也就是中原王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我在講古代王朝范圍的時候用的是“疆域”,而沒有用“領土”這個概念,這兩者是不同的。
中國古代疆域是建立在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上的。上面是天,下面所有的地方都是天下,而天下就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所以中國的統治者可以決定自己統治的范圍有多大。“疆”就是一條界線,一條邊界,“域”表示一個空間范圍。這個范圍由誰來決定呢?就是由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王、天子、皇帝來決定。
今天講的國界,不是單方面所能決定的,而是周圍的鄰國都接受的,受國際法保護的,建立在國家和國家之間的一種平等的關系上的相鄰國家領土之間的分界線。今天的國界所劃定的范圍是立體的、全方位的,也就是說這條線所覆蓋的是地球表層,往上的天空就是這個國家的領空,這條線里面的海洋叫領海,領海下面的土層或巖石是底土,都屬于這個國家。古代不可能有這些概念,沒有飛行器,領空就沒有意義;沒有機器船和遠程炮,就沒有劃領海的條件。
還有一個區別,今天的領土代表著主權,領土的所有者是非常明確的。但在古代中國,有的時候疆域的擁有者并不一定有明確的主權意識。有些游牧民族建立政權,就沒有明確的疆域概念,往往是我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所謂“逐水草而居”,什么地方適合放牧,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如果受到阻止,那就用武力去奪取,而不是像今天這樣考慮是否擁有主權。對中原王朝來講,皇帝如果愿意,甚至會把自己管轄的地方劃給藩屬國或周邊其他民族政權,他認為這只是一個管轄的問題,反正天下都是他的。
中國古代習慣用疆域來指代管轄范圍,我們今天也沿用這個詞,而不用領土這個詞。
疆域變遷的過程太復雜,不可能每個朝代、每個政權、每個年代都講到,只能講幾個有代表性的階段。
第一個重要階段應該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因為在這以前,東周、西周、商朝、夏朝還不存在一個能夠統一管轄它全部范圍的中央政權。那個時候講到的疆域,只是一些分封的國之間的疆域,統一的疆域是秦始皇滅了六國之后才形成的。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只是把原來六國的疆域統一了,還沒有達到秦國疆域最大的范圍。在這以后,秦朝在平定楚國的江南地區和越國的舊地以后,就繼續往南,進入今天浙江的南部和福建,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
到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趕走了河套一帶的匈奴人,收復了戰國時期趙國的舊地。第二年,在陰山以南、黃河以東設立了一個政區,叫九原郡,開辟了一片新土地。
大約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朝的軍隊越過南嶺往南擴張,最終占據了今天的廣東、廣西和越南東北這一帶,又設立了三個郡。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向北兩個方向擴張到了今天的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
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的時候,秦朝已經擁有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南到今天越南東北部和廣東大陸,西起隴山、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東至朝鮮半島西北的這樣一個遼闊的疆域,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第二個重要階段是西漢。經過漢武帝時期的開疆拓土,到公元前60年,也就是漢宣帝時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到了西漢末年,公元初,西漢穩定的疆域北面到達陰山山脈、遼河流域,東面擁有今天朝鮮半島的北部和中部,包括今天韓國首都首爾在內,南面擁有今天越南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一部分,西面到達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之間,包括今天新疆以及境外一些地方。
對照今天的中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今天中國的領土還沒有被包括在西漢的疆域范圍里的只有三塊,第一塊是青藏高原,第二塊是蒙古高原,第三塊是遼河流域以北的東北,其他地方都達到甚至超過了。這三塊地方未包括在內的原因,并不是漢朝沒有這個軍事實力,而是有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在當時條件下,這三塊地方還不適合農耕。即使有軍事能力占領,它也會放棄。比如蒙古高原,漢朝幾次打敗匈奴,都曾進駐蒙古高原,但很快就退回來了,因為那里不適合農耕,而漢朝自己的疆域足夠生產出滿足自己全部人口需要的糧食和相應的物資,并且有余。
又如青藏高原,漢朝人已經明白,海拔太高的地方是不適合他們居住的,所以也沒有往上擴張。東北氣候太冷,也不適合農耕,而內地的土地很豐富,好多地方還沒有開墾,所以也沒有必要向東北擴張。
我們對比西漢與以后各個中原王朝的地圖可以發現,以后基本上只是局部的擴張或者收縮。可以這樣講,如果是秦朝開始形成統一的疆域,那么到了漢朝就奠定了歷代中原王朝疆域的基礎。
第三個重要階段是唐朝,特別是唐朝前期,疆域有了空前的擴張。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朝滅了東突厥,實際控制的范圍達到了貝加爾湖以北,并且在陰山以北六百里的地方建立了行政區,超出了今天的國界。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又滅了高昌,在今天的新疆先后設置了伊州、西州、庭州這三個正式的行政區,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設立了安西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朝軍隊打敗薛延陀,進駐今天蒙古國的杭愛山脈以東。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又抓獲了突厥的車鼻可汗。到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被打敗并投降。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唐朝的軍隊由山東半島東端渡海,進攻朝鮮半島中部的百濟,百濟投降。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朝的軍隊在天山打敗了鐵勒。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滅了高句麗,在平壤設置了安東都護府。唐朝最強盛的時候,曾經擴張到咸海之濱,控制了阿姆河流域、錫爾河流域,這是中國歷史上能夠達到的最西端。
在南面,唐朝繼續擁有越南的北部,在那里設置安南都護府。
但是,唐朝的疆域并不是始終都那么大。因為唐朝的擴張,大多數都是軍事勝利的結果,但實際上它并不需要那么大的土地,所以從來沒有向這些地方移民,或者去傳播自己的文化,甚至并沒有像在內地一樣設立正式的行政區。隨著國力的衰退,或者因為控制成本太高,或者當地人的反抗,往往很快就收縮、撤退了。比如說唐朝在平壤建立的安東都護府,很快就撤到了鴨綠江以北,以后甚至從遼河以東撤到了遼河以西。
唐朝最西到達咸海之濱的時間只有三年,三年以后就往里收縮了,以后退到了帕米爾高原。特別是到了安史之亂以后,由于唐朝的軍隊都要集中去堵截叛軍,防范他們進攻洛陽、長安,西域在軍事上成為空白。藏族的祖先吐蕃人就擴張占據了新疆的大部分、甘肅、青海、四川的西部、云南的西北,甚至陜西的邊緣。吐蕃兵力最強時,還曾占據長安,只是由于他們不適應海拔比較低的地方,低海拔環境造成他們醉氧,他們才很快退到了隴東高原。
如果在《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把安史之亂以后這一幅唐朝疆域圖與前面兩幅對照的話,差別是非常的大,絕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盛唐。實際上,每個朝代的疆域前后幾乎都有變化,不過幅度沒有像唐朝那么大。一般一個朝代在剛建立的時候,還不是疆域最大的時候,一個朝代的疆域前后都是有變化的。比如明朝,初年的時候曾經控制新疆東部哈密一帶,并在那里建立軍事衛所。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已經撤到了嘉峪關。所以,如果我們要詳細了解疆域的變遷,還要分階段、各個方面,對照歷史地圖和有關的史料。
第三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在漢朝疆域基礎上,唐朝一度擴張到空前的范圍。
第四個重要階段是元朝。成吉思汗剛在蒙古地區興起、統一蒙古的時候,歷史上的中國范圍被分裂成七部分:蒙古;西遼,就是今天的新疆和它西面到巴爾喀什湖、阿姆河之間的地方;金朝,占據了淮河秦嶺以北的黃河流域,大興安嶺以東的地區;西夏,北起河套,南至隴山、河湟地區,西至河西走廊的西端;南宋,淮河、秦嶺以南(除了云貴高原以外)這些地方;大理,包括云貴高原和它周圍的部分地區;吐蕃,青藏高原和它周圍的地區。
成吉思汗興起以后,蒙古先后滅掉了金、西夏、南宋、大理。在這個過程中,蒙古南下滅大理的同時,又進入吐蕃,征服了不服從的貴族,完全控制了吐蕃地區。13世紀中期,青藏高原和中國的其他地方都成了元朝的疆域。但是并不是今天整個中國的所有地方一直就歸元朝統治。成吉思汗分封他的子孫,建了一個察合臺汗國,新疆的大部分在元朝期間是歸察合臺汗國,并不是歸元朝統治的。
元朝的穩定疆域在北方西起今額爾齊斯河,東到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括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還有今天的緬甸東北部和泰國北部。
與漢朝、唐朝極盛時的疆域相比,元朝不僅在面積上超過了它們,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超過了它們。除了吐蕃地區和今天新疆東部的三個直屬朝廷的單位以外,元朝在全國都設置了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相當于今天的省,其中包括漢唐時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蒙古高原以北和遼河下游以北地區。
最后一個重要的階段,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完成統一,也就是在前一節里面介紹過的,形成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
鴉片戰爭以后,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被沙俄侵占了。以后,通過《伊犁條約》和幾個勘分邊界的界約,沙俄又侵占了今天新疆以西、以北的這一片領土,清朝的西界大致退縮到今天的邊界。
清末領土的形狀就像一片秋海棠的葉子。辛亥革命以后,外蒙古在沙俄的策動下鬧獨立,而后不得不取消。到19世紀20年代,外蒙古又搞獨立。194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中國領土的形狀變成了一只雄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