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網紅在社交平臺上發表了關于「拒絕與討好」的言論,引發了大家的廣泛討論。
有網友說,擺脫「討好型人格」應該向上拒絕而非向下拒絕;也有人覺得,「討好型人格」不是這樣的……
那么,「討好型人格」到底是什么?
相信有不少朋友經歷過這樣的時刻:
“「在朋友聚餐時搶著買單,可實際上生活費已經見底了。」
「同事讓自己幫個小忙,明明心里不情愿,可嘴上已經答應下來。」
「拒絕一次就開始害怕內耗,生怕人家跟我鬧掰!」”
這些都可能是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ing Personality)的表現。
討好型人格是一種以過度迎合他人需求、壓抑自我感受為核心特征的心理模式。
這種心理模式的本質,是通過取悅他人來維系關系,或以此來避免沖突,而非出于真實的善意或平等互動。
圖源網絡
比起「善良」,更適合討好型人格的詞語或許是「自我綁架」,通過綁架自己的需求讓別人滿意,甚至把別人的情緒當做自己的責任。
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將自我價值完全綁定在他人的評價上,認為「被需要」的人生才有意義。
因此,他們總是難以明確邊界,無法區分「他人的需求」與「自己的責任」;總是優先滿足別人的要求,即使要求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
同時,討好者對于矛盾或負面評價非常敏感,因此很容易通過過度解釋或自我犧牲的方式,來維持表面的和諧。
而他們自己的情緒卻被長期壓抑,長此以往,逐漸形成災難化的思維方式。
害怕一旦拒絕他人的請求,努力維持的關系就會破裂,以及隨之而來的負面評價。
圖源網絡
那么,我們又為什么會變成這種「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性格呢?
美國作家米基·法恩的《討好型人格》一書中提到,討好型人格的根源在于童年時期未能從父母處獲得無條件的愛。
父母的批評、冷漠或過度要求,使孩子形成了只有討好他人才能被愛的信念。這種環境導致個體更傾向于通過討好行為換取認可和安全感。
小時候的我們,大概也都經歷過類似的時刻:
自己只有考到好分數,家長才會滿足某些愿望,又或是做個世俗意義上懂事聽話的孩子才能得到夸獎……
久而久之,孩子的心里自然就會覺得善意與愛都是有條件的,而自己應該不遺余力地為滿足他人的愿望而奮斗。
討好型人格的形成,也有其對應的心理機制。
抑郁人群普遍的低自尊與不配得感與回避沖突的特質。
這種特質使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討好行為來證明自身價值。因此更容易迎合他人來降低沖突風險。
而焦慮人群普遍更在意外界影響,可能產生「只要我足夠努力,就能讓所有人滿意 」的錯覺,因此更傾向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滿足他人。
圖源網絡
臨床心理學家林賽·吉布森認為,常取悅他人的人,通常是性格敏感的類型。
高敏感人群對于他人的情緒往往有著更清晰的感知,更容易察覺對方情緒的細微變化,并主動調整自己的言行。
這種「技能」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是好事。研究顯示,討好行為有助于樹立樂于助人、友好體貼的積極形象。
員工通過自我監控和討好行為,能夠提高自身受歡迎程度;自我監控程度高的員工,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自己的討好策略。
但如果太過敏感,就難免太在意別人的態度,如果習慣于這種順從于對方的社交方式,就容易導致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此外,社會中強調大局觀念的思想,也可能被個體認為是需要犧牲自我利益成就全局。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討好型人格,會出現很多大家努力掙扎試圖擺脫的記錄。
那么,討好型人格具體究竟有哪些壞處呢?
討好別人必然伴隨著委屈自己。討好者長期處于自我壓抑的狀態,無論是物質需求還是情感需求都得不到滿足。
這種長期壓抑的狀態很容易導致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發生。
討好型人格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童年的情感缺失,或一直以來的人際關系創傷。這些原因同樣是創傷應激障礙、焦慮癥、抑郁癥等疾病等重要誘發因素。
圖源Pexels
如果討好他人無法獲得預期的回報,則會進一步加重討好型人格心理的空虛與失落。
同時,討好者委屈自我成全他人的特征,很容易成為被索取型人格剝削的「獵物」,降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價值,帶來不健康的人際關系。
而一旦討好者覺察到關系的扭曲,想要逃離,又會被人指責,進而陷入更深的情緒低落之中。
圖源Pexels
長期關注他人需求,神經系統處于「備戰狀態」,皮質醇水平持續偏高,也可能會引發例如失眠、胃痛等一系列軀體癥狀。
最后,長期將自身價值依托于他人,將精力都放在滿足他人的期待,很容易讓他們忽略了真正的自我提升。
直到許久之后,他們可能才會猛然驚醒: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為別人而活。
在這一個又一個因素的累加之下,討好者很容易陷入抑郁和焦慮的情緒低谷,一旦最后一根稻草落下,就很容易患上精神疾病。
一旦患上精神疾病,就需要求醫用藥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了。
但藥物治療并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有的人服藥后能明顯改善癥狀,有些人卻完全沒感覺。
圖源Pexels
這種個體差異和我們每個人的基因都密切相關。就像有些人天生就對別人的情緒更加敏感,有些人天生也對某些藥物更加敏感。
因此,對于到了需要求醫用藥的時刻,通過基因檢測,提前了解自己對于不同藥物的敏感程度,可以更有效的幫助我們減少試藥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以最常見的抗抑郁藥「舍曲林」為例,這個受試者的多個基因決定了藥物對他的療效可能不足。醫生可以結合檢測報告,來確定這個受試者的實際用藥方案。
圖源 WeGene 精神類藥基因檢測示例報告
但討好型人格畢竟不是真正的疾病,也沒人想讓自己真的忍耐到需要進醫院的地步。
那么,我們要如何才能徹底和「討好型人格」切割,重拾自己的人生呢?
關于如何停止討好別人,網絡上已經有太多太多的方法。但改變心理狀態總歸是一個長期且艱難的過程。所以,不如試著從幾件小事做起,逐漸改變自己的心態:
每天拒絕一件小事
對討好型人格而言,說「不」恐怕是最難的事了。
但比起拒絕幫別人的忙,或者大聲反抗領導的PUA,在普通的下午拒絕同事的奶茶邀請并不那么難。
即使在難以開口的時刻,也可以嘗試著沉默或離開,讓那些尷尬的時刻遠離自己的身邊。
設置「回應緩沖期」
當別人提出請求時,無論大事小事,都可以先提出「我需要五分鐘確認一下」。
養成給自己留下思考時間的習慣,再用這段時間去消化情緒,會更容易拒絕不想做的事,以此來停止下意識的應承和討好。
圖源網絡|影視劇截圖
培養「叛逆」習慣
每天故意做一件他人無法察覺,但違背「乖巧」的事。
例如在微信群只發「收到」而不配表情包,或者把辦公室的椅子調成自己舒服的狀態。
這些小事可以增加我們的心理主權感,從細枝末節拿回自己對自己的控制權。
圖源網絡|(不是這種叛逆)
只回應,不解釋
用干脆的回應代替長篇大論的解釋,例如「我要按自己的節奏來」、「我更喜歡第二種做法」。
除非提出者追問,否則只給出自己的選擇;既省時省力,也能減少我們長篇大論解釋時的心理內耗。
圖源網絡
最后,祝我們都擁有不討好別人的勇氣和仍然關心世界的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