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文字版的紀念碑谷,也是一段關于被時代灰塵壓倒的普通人的故事。4月20日下午,挪威作家西蒙·斯特朗格自挪威奧斯陸奔赴萬里,帶著他的新作《光明與黑暗的辭典》來到古都南京,分享自己的創作心路與這本書背后的故事。
歷史紀實小說《光明與黑暗的辭典》根據西蒙妻子的家族親歷故事改編而來,西蒙妻子的曾祖父曾被挪威頭號納粹魔頭送進集中營,受到慘無人道的折磨,戰后一家人竟意外地搬到了曾經的納粹劊子手用來虐殺同胞的房子中。作者通過雙線敘事直擊集中營、平庸之惡發生的現場,借家族之痛引出民族受難史,每個字符都飽含著對命運坎坷者的深切疼惜,西蒙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2018年挪威書商獎、國家挪威語協會文學獎。《光明與黑暗的辭典》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出版,中文版由群島圖書引進,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
“這本書引進的故事要從2018年12月份說起。”負責引進這本書的群島圖書編輯彭倫回憶,當時他去參加了一場閻連科作品研討會,這場研討會上閻連科邀請了幾位他的海外出版人,借此機會彭倫與閻連科作品的挪威出版人結識了,兩位出版同行后來在上海又碰了一次面,對方向彭倫推薦了當時在挪威出版不久引發了巨大轟動的小說《光明與黑暗的辭典》,“我非常感興趣,于是要了英譯本來看,先是給了我們一位二十幾歲的年輕女編輯看,她讀完后感動得哭了,給我寫了一篇非常長的審讀報告,建議出版這本書。”就這樣,《光明與黑暗的辭典》引進工作啟動了,為了保證譯文的準確性,中譯本是從挪威語直譯而來,經過六年時間的打磨最終與讀者見面。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光明與黑暗的辭典》采用了非常獨特的辭典體,按照挪威語字母表排列出26組敘事單元,每個詞條都是微觀史切片,一片又一片拼圖講述人性善惡。因為各個國家的語言不同,因此全球所有的譯本都是不一樣的,這種特殊的文體對于世界各國的譯者而言都是一個挑戰。“我感謝所有的譯者,他們就是我的英雄。”西蒙·斯特朗格無不動情地表示,“挪威語是很小眾的語言,如果沒有譯者,我的作品走不出挪威,我也看不到來自世界各國的作品。”
斯特朗格今年49歲了,從小就非常喜歡閱讀和寫作,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用老式打字機開始文學創作,“我少年時期情緒比較壓抑,雖然從小就想要當作家,但那時從來沒有真正考慮過以作家為職業謀生。”24歲時斯特朗格已經積累了不少文稿,“我覺得我是時候試一試了,萬一夢想成真呢。”有了這個想法后,他前往意大利的一家修道院閉關,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說,迄今為止斯特朗格已經創作了21本書,其中有七本是面向成年人的,其余的是兒童文學,“《光明與黑暗的辭典》這部作品在我個人的創作生涯中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
《光明與黑暗的辭典》的故事源于斯特朗格及其家族的真實故事,在他與妻子共同生活十五年后,他偶然得知自己岳母從小居住的房子曾經是納粹的挪威間諜亨利·林南盤踞的地方,在這個別墅中林南和他的同伙制定各種計劃拷打、殺死挪威抵抗組織成員,這座建筑是整個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邪惡象征之一,任何家庭在戰后住進這樣一座特殊的房子都是很奇怪的,更奇怪的是他的岳母來自一個猶太人家庭,還是大屠殺幸存者家庭。在挪威特隆赫姆的街道上有很多紀念曾經慘遭納粹屠殺的無辜者名字的“絆腳石”紀念牌,其中有一塊上寫著,希爾施·科米薩爾的名字,這是妻子曾祖父的名字,“我的孩子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了這塊絆腳石,問我,爸爸為什么他會被殺?這成為了我創作這本書的契機。”
西蒙·斯特朗格在數年的查閱檔案、走訪家人后,揭開了這一段塵封的歷史,斯特朗格將家族經歷編纂成 “辭典”,在書寫挪威猶太人遭到屠殺的慘痛歷史的同時,也通過對林南這一人物的剖析探尋一個普通人為什么會成為魔鬼。“今天的世界仍存在暴力,還有很多地方有戰爭,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以史為鑒。”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盛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