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后一位女政治家,后人對于慈禧的評價其實是褒貶不一。咸豐帝逝世之后,慈禧掌握了朝廷大權,甚至光緒登基親政之后,慈禧也沒有完全放過對于朝政的掌控,屈辱的喪國條約是她簽訂的,大量疆土的丟失也是她造成的,甚至之后列強一而再再而三的入侵,她也有一部分的原因。但是歷史又是評價,慈禧其實是非常矛盾之人,例如慈禧逝世之時曾立下不可讓女子干政,而后人又評價若非是慈禧,大清早就亡了。
但是人死猶如燈滅,慈禧所做之事皆已經化為云煙,是非功過究竟是如何,其實就像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一樣,留給后人評說了。但是慈禧執政生涯之中,還是有些東西值得剖析。
咸豐帝去世之后,膝下唯一的兒子同治稱帝,兩宮太后輔政,但是真正的權利并不在慈禧手中,慈禧乃是一個有野心的女子,聯合慈安太后和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真正登上女子掌權之路。
慈禧太后舊照
而在慈安太后去世之后,慈禧更是變本加厲,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又在兒子同治去世之后,輔佐侄子也就是后來的光緒帝上位,從此以后慈禧的權利已經是登峰造極,再無人能夠撼動。
但是享受如此殊榮的慈禧,死后卻是停尸一年,一年之后才入葬。畢竟是古代,在保存尸體方面的技術還是不發達,所以慈禧在發喪的時候是臭氣熏天,甚至熏暈了國外的一些記者。
慈禧葬禮場景
其實太后停尸不發,慈禧并非是先例,大清入關的第一位太后,也就是孝莊,也是停尸不發。孝莊太后去世之前,直言不和丈夫皇太極合葬,而康熙又是自小被孝莊撫養長大,感情并非是一般豐厚,對于慈禧的眷戀之情頗為濃厚。
所以孝莊不發喪,一方面是不與皇太極合葬,所以得另外修建陵寢,而另外一方面康熙對于祖母的感情深厚,不舍得孝莊下葬。所以停靈便停了幾十年,幾十年之后孝莊才得以下降。
但是慈禧不一樣,慈禧不如孝莊德高望重。慈禧不下葬乃是因為當時處于清朝末年,清朝已經是茍延殘喘,又是帝王和太后相隔一天去世,真正的雪上加霜,幾乎是所有的事情堆積在了一起,這才沒有辦法立刻發喪,需要一件一件的辦理。
01:
光緒帝和慈禧只隔了一天去世,但是無論光緒生前被慈禧如何壓迫,甚至是逼死珍妃、囚禁。但是光緒還是大清朝正統的帝王,因為百日維新在學子之中占有極高的聲望。所以就不可能說因為慈禧太后,而將帝王拋在一邊不管,老祖宗的規矩也不允許一個女人享受如此高的殊榮。
所以光緒帝的葬禮必須宏大,享受盡帝王本該有的禮遇,像是陵寢的竣工、以及各種隨葬品的挑選,甚至是送葬之時的禮儀祭祀,這些都要一一準備起來,所以這些東西都要耗費一定的時間。
慈禧葬禮場景
02:
光緒雖然是在兒子同治去世之后,慈禧親自挑選的帝王,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慈禧甘愿將帝王權利交給光緒,安排設計同治到了掌權的時候,慈禧也不一定會放權。
慈禧是一個有野心的女人,就像是咸豐去世之后慈禧發動的兩場政變一樣,慈禧想要將權利全部收攬在自己身上。所以這般重視權利的慈禧,又怎么會甘愿做一個發閑的太后!所以慈禧和光緒遲早得鬧翻。
若是光緒只是一個昏庸之人,那么兩人的矛盾必然是不會產生。但光緒是一個明君,想要將大清朝救亡圖存,所以作為維新派,必然會與守舊派的慈禧產生政見上的不同。而慈禧雖然當時放權,假裝安度晚年,但是朝中還是有著不少擁護慈禧的老臣,而光緒作為一個羽翼未豐滿的帝王,甚至還沒有一兩個心腹的時候,光緒絕對是一敗涂地的那種。
慈禧太后舊照
所以兩人有矛盾,矛盾甚至是生死的矛盾,所以兩人之間的葬禮不可以相隔太近,否則會沖了對方。
03:
慈禧的陪葬品十分豐富,而據說孫殿英在盜墓之時,綾羅珠寶可是裝了滿滿的一車,甚至將慈禧口中壓舌的夜明珠拿了出來。清東陵太后和光緒帝的洗劫一空,可見當時的陪葬之物有多夸張。
但是慈禧去世之后,離大清王朝滅亡也就是五六年的時間,而當時的大清朝早已經因為割地賠款,國庫空虛,甚至是入不敷出。就是這種情況之下,還需要有一個太后最為奢侈的禮遇,可想而知當時費了多大的人力和物力。既然宮中沒有金銀財寶,那么就去全國征集,去老百姓家收刮。自然這個工程的耗費時間是久的。
影視劇中慈禧棺槨內的情形
但是說慈禧的尸體腐敗惡臭不堪,其實沒有道理。慈禧當時去世之時,可謂是受盡了折磨,因為得了痢疾,所以腸道之中幾日沒有進食,所以尸體是不容易腐爛的。而且慈禧的棺槨享受的也是金絲楠木,不僅僅是防腐,而且也具有封閉性,就算是有了惡臭味那么也不會飄出。可見,這送葬隊伍并非是慈禧發出來的。
其實主要還是當時送葬的隊伍,慈禧陪葬物品之多,規格之大,這送葬自然也是非常龐大的。而這古代又沒有汽車,完全是靠人力和牲畜,隊伍行駛緩慢,而騾子和馬在出行之前自然是喂得飽飽的,所以一路上肯定會有排泄物,所以這惡臭味其實是來源于馬糞或者是騾子的排泄物。
結語:
慈禧一生掌權、排斥帝王,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無數的國土落入了后人之手。誠然,大清朝的滅亡并不能怪在她的身上,弊端還是在閉關鎖國。但是慈禧作為一個女子,越過了老祖宗定下的后宮不能干政的禁令,也難怪被后人謾罵。
參考文獻:
《清史解讀》《清東陵拾遺》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