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開國少將熊兆仁去世,享年107歲。熊兆仁將軍被譽為"全軍最高壽"將軍。熊兆仁生于1912年,參加紅軍的時候,熊兆仁只有17歲。紅軍長征期間,熊兆仁被指派在南方留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游擊戰爭。曾經有位領導人指出:我軍歷史上最為艱苦的三個典型: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和東北抗聯的抗日戰爭。由此可見當時斗爭的艱苦。抗日戰爭爆發后,熊兆仁的部隊被整改為新四軍,走向了抗日戰場。在這期間,熊兆仁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戰役,終于,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熊兆仁便擔任了副司令員的職務,并且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抗美援朝結束后,我國進入了主體和平的建設時期。不過,熊兆仁雖然不再繼續參與一線作戰任務,但是他的將軍本色不改:他依舊在別的領域繼續戰斗。當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待興。而國家想要發展,首先需要大量的基礎建設。——畢竟,自古以來中國都是一個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近代以來,由于外國勢力的掠奪和破壞,雖然民國政府有過黃金十年的建設,但是這建設的成就十分尋常,不足以改變中國的國情,因此,新中國成立以后,水利、發電以及鐵路建設等項目,都是應當及早提上日程的工作。
熊兆仁在新中國成立后,便致力于基礎建設項目。這一堅持,一直堅持到熊兆仁晚年。比如甘州和龍巖的鐵路項目順利施工,就是在熊兆仁的積極倡議下才得以順利施工的。此外,在熊兆仁的倡議下,一些水電方面的項目也得以上馬。
80年代初期,熊兆仁將軍離休,此時的將軍已經七十多歲的高齡。按理說,操勞一生也該考慮安享晚年了。但是,熊兆仁并沒有如此,而是依舊為國家和社會貢獻余熱:當時國家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很多民眾依舊處于較為貧困的狀態,因此,熊兆仁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了扶貧方面。離休后的熊兆仁積極從事公益事業,在他的帶動下,福建等地的扶貧事業有了一定的進步。
不過,最讓熊兆仁關注的,則是當年的革命老區。因為革命老區大多位于山區,經濟極為落后,產業經濟發展十分薄弱。熊兆仁渴望改變老區人民的生活,但是,熊兆仁覺得:如果一味申請扶貧款,那么對于改變老區的現狀是無濟于事的:畢竟補助只是救急;更何況,當時國家的情況,即便是對老區扶貧,能拿出來的款項也極為有限。更何況,所謂"長貧難顧",想要根本上解決老區貧困問題,還需要從解決產經方面入手。于是熊兆仁在山區經過一番考察后,赫然發現:如果立足于山區的條件的話,辦工廠無疑是不現實的,畢竟山區交通不發達。但是,傳統的蠶桑行業,如果能加以革新和產業升級,或許可以改變老區人民的生活困境。
于是熊兆仁為老區的養蠶行業而奔走:老將軍先是走訪了福建省的蠶桑研究所,了解了一下蠶桑研究的最新動態,同時又走訪絲綢聯合公司,從那里了解一下蠶桑行業的市場情況。在了解蠶桑的產量可以提升,并且銷路沒問題以后,老將軍欣喜異常,于是老將軍向福建省政府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得到了福建省政府的支持。終于在將軍的奔走下,福建的山區得以在養蠶行業的支持下脫貧。因此,有人稱熊兆仁為"脫貧將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