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筑基,蹚出點綠成金新路子
在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曾在海岸帶上瘋長的互花米草已不見蹤影,灘涂上生長出紅色的鹽地堿蓬,眾多水鳥前來棲息覓食。
互花米草,曾經的“海岸衛士”,如今的“生態殺手”。1979年,我國引入互花米草,用于保灘護堤、促淤造陸。然而,極強的繁殖能力使互花米草快速蔓延,所到之處,其他植物“寸草難生”,嚴重威脅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成為必須清除的外來入侵物種。
2020年,一場全域戰草“持久戰”在黃河三角洲打響。“保護區總投資約5億元,治理互花米草13.1萬畝,往日的‘綠色沙漠’煥發生機。”自然保護區規劃建設科負責人周立城說,如今,互花米草的擴張態勢已得到全面遏制,治理區植被清除比例達99%以上。
“我們修復的是植被,營造的是生境。”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副站長周英鋒說,清除互花米草的同時,當地恢復鹽地堿蓬3.1萬畝,修復海草床1500畝,放流貝類、蟹類幼苗5500萬粒,建成“引、輸、蓄、排”科學生態補水體系,恢復了黃河與海洋的水文連通,河口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明顯提升。目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逐年提升,鳥類從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4種。
綠水青山有“顏值”,更有“價值”。
4月的春風輕拂過黃河岸邊,艾山村400余畝艾草迎風茁壯成長。這個位于聊城東阿縣的小山村,多年前家家戶戶依靠開山采石和擺渡為生,如今他們就地取材,借著小小艾草圓了致富夢。
“我們村子緊靠艾山,山上長滿了野生艾草。以前不懂,都把艾草當雜草處理,后來知道這艾草可是個寶貝,大家逐漸放棄了開山,一門心思做大村里的艾草產業。”東阿縣銅城街道艾山新村黨委第一書記王同旭說,艾山村以“九頂蓮花艾”美麗傳說為依托,種植了400余畝艾草,建成艾灸體驗館、艾上民宿、艾園、艾草電商運營中心、艾草倉儲加工車間,生產艾條、艾柱、艾絨貼等產品,實現“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運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帶動300余人就業。
變廢為寶,打開循環經濟新解法
位于聊城市茌平區的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溫室大棚內的草莓住上了“三層樓”,獲得了更多的二氧化碳供應,吃起來更加酸甜可口。
這些二氧化碳全部來自信發集團的工業廢料,實現了資源再利用。“我們企業將熱電廠運行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通過管道輸送到大棚,提升了棚內草莓的光合作用效果,草莓產量和品質都有所提升。”信發農業公司副總經理潘興旺指著身后的一條塑料管道說。
目前,信發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草莓、櫻桃、鱸魚養殖三大重點產業,“循環”理念在各產業間體現得淋漓盡致:工業余熱通過管道輸送到日光溫室、玻璃溫室及淡水鱸魚棚;鱸魚養殖產生的代謝物,經過加工用作櫻桃的養料;鱸魚的魚鱗、肝臟經過發酵做成有機魚蛋白,是草莓的綠色營養肥;櫻桃修剪的樹枝、草莓剩余的基質,都可以用來制作肥料,不同產業實現了良性循環互動。
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制造,循環經濟正在重構產業生態的底層邏輯。在當前的資源循環利用市場中,鋰電池的回收利用格外受關注。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逐年擴張,作為動力源的鋰電池將迎來“退役潮”,屆時這些廢舊電池應如何妥善處理?
在北辰先進循環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的車間里,退役動力電池經歷著“帶電拆解—梯次利用—材料再生”的三重蛻變。
“傳統回收方式大多依賴人工拆解和火法熱解工藝,這種方式不僅耗能高、存在安全隱患,處理不當還會導致有害物質泄漏。”北辰循環副總經理溫保峰說,公司自主研發了帶電破碎技術,通過智能檢測系統和物理拆解工藝,可安全處理整包退役電池,作業過程不產生、不排放有毒有害氣體,實現電解液99%以上回收利用。
眼下,山東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廢舊電池回收利用正是其中的重要課題。“這不是追求高額利潤的行業,而是綠色發展必須推進的事業。”溫保峰說,他們正在與政府配合,共同推進回收體系建設。
節能降碳,激發產業能源新動力
壓鑄一件大型鋁合金汽車配件需要多長時間?在傳統制造中,這個過程需要120分鐘以上,而在位于濱州惠民縣的山東宏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僅140秒便可完成下線,節省時間近98%。
公司生產經理顏帥告訴記者,企業之所以能刷新生產速度,秘訣在于采用了國內最先進的大型一體化壓鑄技術。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每生產1噸產品,可降低能耗10%以上。此外,新技術使大型零部件焊點數量從700多個降至50個以內,可有效減少鑄件變形,降低生產成本。
傳統的鋁合金零部件生產中,鋁錠回爐熔化是重要一環,然而該環節耗能突出,節能降耗成為行業面臨的共性難題。“作為魏橋創業集團汽車輕量化總公司旗下的生產基地之一,我們依托集團自有的鋁水資源,省去鋁錠回爐熔化的高能耗環節,實現上游鋁水直供,大幅降低了鋁材生產能耗。”顏帥說,企業已為北汽新能源等汽車主機廠批量供貨,成功下線超2萬件產品,有效推動惠民縣高端鋁產業向汽車輕量化方向延伸。
鋁產業節能降耗的探索,是山東傳統產業綠色轉型的縮影。而在能源領域,山東同樣面臨著結構調整的挑戰。去年,山東能源結構告別“一煤獨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歷史性超越煤電。越來越多的綠電供應大大減少了碳排放,卻也暴露了出力不穩等弊端。為此,儲能設施建設成為保障綠電穩定供應的關鍵之舉。
在中儲國能山東肥城國際首套300MW/1800MWh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示范項目現場,一個個銀色的巨型球罐有序排列,管網徑直通向地下千米深處的鹽穴。
“利用鹽穴儲能,就如同打造了一個超級充電寶。”中儲國能(山東)電力能源有限公司綜合部部長殷朋介紹,在用電低谷時段,利用價格低廉的電能將空氣壓縮,儲存到千米深的鹽穴中;用電高峰時段,釋放壓縮空氣推動發電機發電,以此來“削峰填谷”,實現電能的靈活調配。
據了解,該項目年發電量可達6億千瓦時,能夠滿足20余萬戶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轉換效率高達72.1%,每年可減少碳排放49萬噸。當前,肥城市充分利用豐富的鹽穴資源,在建在運鹽穴儲能項目4個,總裝機規模達到1260MW,占全省新型儲能裝機總量的1/5。全部建成后,鹽穴儲能規模可達3480MW,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鹽穴儲能示范應用基地。
(大眾新聞·大眾日報記者 張文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