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草書時,會面對選誰為師的問題,按照“取法乎上”的原則,二王、張旭、懷素、孫過庭、米芾無疑是最優選。此時就需要再考慮“便于上手”的問題了,這幾位名家相比,孫過庭的字是入門臨摹的上佳之選。
首先與張索二王相比,孫過庭的草法以他們為師,在書寫時格外細膩,同時一些過于繁瑣復雜的處理還進行了簡化。再跟張旭、懷素比較,孫過庭的字更容易上手,畢竟初學者以行草練起是要比從狂草練起,更容易出成果的。
其次,放眼整個書法史,孫過庭的草書都是兼具晉草韻致和唐草雄奇的“范本”,米芾評價:“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把孫過庭的作品臨摹通透,再去學“二王”,必能事半功倍。
孫過庭傳世草書極少,以《書譜》最為有名,但此作存在用筆單調、閭閻之氣的缺點,而上世紀一部失傳百年的孫過庭草書真跡重現世間,讓世人領略到了孫真實的功力,不論是筆法的豐富性還是氣韻之不激不厲,都遠勝于《書譜》,此作便是《孝經》。
孫過庭平民出身,因書法絕佳而被破格提拔,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重用,并因此欣賞到宮內所藏的王羲之真跡,精心臨摹下書藝突飛猛進。他曾奉武則天敕令書寫《孝經》,完成后深得武后喜愛,作為“案頭書”朝夕欣賞和學習。
這部《孝經》遞藏有序,北宋時進入內府,為避宋太祖諱而涂改數字,宋徽宗評為“神品”,之后又傳到南宋內府、賈似道、鮮于樞、文徵明等處,祝枝山得到這件作品時,缺損數字,他進行了補全。后又歸項元汴、董其昌、清內府所有,清晚期流落民間,失傳百余年,直到上世紀被發現,現藏臺北故宮。
董其昌盛贊《孝經》極為珍貴:“神采飛揚,直追晉人,不減王家父子,世之奇作也。”這部作品為紙本墨跡,共17開,每開縱25.2厘米、橫13.4厘米,總計1000余字,字徑大小在2厘米左右。
此作之所以能還原晉人氣息,在于書寫時將章草與行草技法結合。筆畫圓勁而樸實,起筆順鋒,中鋒行筆,書寫過程中力道較為均勻,筆力沉著,牽絲引帶,流暢瀟灑。轉折處以圓代方,頗如“折釵股”。結字取縱勢,中宮緊實,欹正交雜,俯仰有致。
《孝經》章法上較為肅整端莊,墨色枯潤有致,一派自然之氣,不激不厲,筆筆有法度,隨心所欲不逾矩,是我們領悟晉唐草法的“敲門磚”。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以供大家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