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學習書法,大多照搬硬套,依據古人字體的布白、構勢,以及筆法變化,進行一比一復刻,猶如復印機,不加入自我思考,只會一味臨摹,這樣寫出的字跡,猛然一看,姿態優美,可細細琢磨,毫無神韻和靈魂。
就拿“王字”舉例,眾所周知,王羲之的筆法,乃是書法根源,凡是學習書法,皆無法繞開其字,雖然古往今來,臨摹“王書”的人數不勝數,但是掌握精髓的,卻是寥寥無幾。
9成學者臨摹“王書”,只得外層的秀逸姿態,達到“形似”水準,無法寫出虛和、中庸的神韻,或者將其化為己用,于古法之上闡發,展現個人風采。
后世認為,這種“神似”境界,從古至今,做到的僅有米芾、褚遂良等名家,實際上,朱元璋第17子,朱權的9世孫——朱耷,也將“二王”筆法學透徹。
朱耷19歲時,遭遇國破家亡,身為皇室后裔,若想保全自我,只能遁入空門,改號八大山人,據史冊記載,他自幼學書,臨摹古人名帖,鐘繇、王羲之、董其昌等人,皆有研究。
尤其對“二王”學的深刻,掌握陰陽變幻、空間構造等,不僅繼承正統筆法,還能合理改造,我們欣賞臺北故宮,秘藏的小楷《黃庭經》,雖用小楷書寫,但是卷內字體,融合拙質之風,以及大字氣勢,毫不拘謹。
楊賓曾說:“而中鋒懸肘,有鐘王之氣”,他采用腕力和中鋒運筆,氣力扎實,轉換靈活,同時起筆和收筆,大多藏鋒不露,如老樹盤根,含蓄中暗藏力道,強化線條的立體層次,營造出“渾然天成”的效果。
并且八大山人遁入禪宗,深諳“中庸之道”,寫出經書的悠遠境界,行筆之間無起止之跡,著墨濃重,彼時圓融,字字簡樸自然,而沉穩流動,全篇緩緩而行、徐徐而出,讓人看后身心寧靜。
不夸張的說,這種“學王”而“不似王”的實力,比米芾還要高強,堪為王羲之最厲害的徒弟,啟功、齊白石、于右任等人,對其十分崇敬,常臨學他,啟功還夸贊:“鐘王逐鹿定何如,此是人間未見書”。
王羲之的傳世真跡,早已消失無蹤,若想學到正統的古人筆法,我們不妨臨摹此帖,既得純正的晉唐技藝,之后學習拓本,輕松上手,還能拓寬思維,學會合理變化,不被傳統束縛。
而今,我們對八大山人《小楷黃庭經》,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是手工經折裝,裝裱精細,使用翻折設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全卷加入現代字注釋,幫助初學者識讀,市面罕見,獨此一家,比普通印刷品更加還原,所有字體的細節處理,全都一覽無余,見此品如見原作,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