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英雅
我的孩子今年11周歲,每當孩子和別的孩子發生口角時會生氣的選擇摔桌子凳子還有手打墻之類的行為。我的孩子是不是心里有問題了。
以上是案例。
照例。我們來借題發揮下。
1.
哪里有壓迫,哪里有反抗。這句話,用在這個場景里算是契合的。
如果過于壓制孩子,強勢孩子,孩子會比較暴躁,缺乏耐心。
這種暴躁、缺乏耐心。是能量不足。也是一種反抗。
這種反抗行為,事實上也有積極意義。孩子不至于直接抑郁。
2.
壓制,真不是等同于嚴格教育。雖然嚴格教育同樣是有些問題。
壓制,是拒絕加攻擊性。對孩子的拒絕和攻擊性。有時就是父母情緒的渲泄。或許也是對孩子的嫌棄的渲泄。
父母壓制孩子時,父母自身的篇章也是有限。也是內在不和諧。父母的生活也是在打轉。
3.
在爸媽健康的關注、呵護和陪伴下成長的孩子,孩子比較不容易焦慮,暴脾氣。
在應對紛爭時,在面對攻擊時,更加能夠自如應對。更加有應對方式方法。不容易情緒化反應,沖動反應、也比較不容易被激惹。
比如和其它孩子口角時“會生氣的選擇摔桌子凳子還有手打墻之類的行為 ”。
孩子生活中的每個場景,遇到事情時,都可以是父母關注、呵護和陪伴的場景,發展健康的親子關系。
作者|劉英雅
心理學專業碩士,心理咨詢師
家庭婚姻情感研究者,家庭教育研究者,相關個人成長研究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