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張翼鵬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皖西大別山深處,和襄高速公路(安徽和縣至湖北襄陽)六安段猶如鋼鐵巨龍蜿蜒于崇山峻嶺之間,連日來,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數千名建設者在科技引擎驅動下沖刺通車目標。
和襄高速六安段是安徽六安市聯系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合肥都市圈、武漢都市圈等處的戰略骨干通道,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和安徽省“五縱十橫”高速公路網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70.5公里,其中二標段長103.69公里,包括96座橋梁和7條隧道。
鮮花湖特大橋施工現場。受訪單位供圖
“我們打造智慧梁場、智慧隧道、智慧試驗室等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和標準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上述集團和襄高速公路六安段二標段項目負責人劉波介紹。
他舉例,項目控制性工程——鮮花湖特大橋以1042米長度、220米主跨、104.8米主塔,刷新了六安市橋梁建設的新高度。大橋處于峻峭溝谷,主塔為異形景觀設計,具有線形控制難度大、高空及交叉作業等特點。“項目青年團隊創新采用硬質巖層樁基成孔施工、主橋墩塔液壓爬模施工、斜拉索施工等技術,建模制作動畫,運用可視化和仿真系統,實現橋梁‘拔節生長’。”目前,鮮花湖特大橋懸臂現澆10天一倉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智慧梁場內工人在作業。受訪單位供圖
在項目大別山特長隧道內,高清攝像機、氣體檢測儀、人臉識別機、移動式定位芯片等智能設備如同隧道的“眼睛”與“神經”,實時感知、傳輸、分析著隧道內的每一個細微變化,保障施工安全與質量。
大別山特長隧道為雙向分離式特長隧道,隧道先后2次穿越斷裂帶,最大埋深約300米。為此,項目團隊引入智能數字化襯砌臺車、隧道濕噴機械等先進設備。隧道智慧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經過工程師操作,隧道內外各項運行數據實現歸集、分析。
隧道內施工場景。受訪單位供圖
“項目還開展青年勞動競賽,打造可移動式臺座智慧梁場,將8至10天的傳統制梁周期縮短至4天,效率提升50%至60%。”劉波說,團隊同時與高校合作,用性能更佳的石料替代瀝青路面層常用的石灰巖材料,減少石方棄渣,節約土地資源,用好綠色和智能科技,在大別山革命老區筑造幸福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