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的‘造反系’員工備忘錄里,可能藏著一支機器人軍團。”
某頭部創投基金聯創告訴直面AI(ID:faceaibang),繼稚暉君(真名彭志輝)用智元給華為系在機器人領域開了個頭,出走華為再進軍機器人領域的后繼者越來越多了。
如果說創辦智元的稚暉君是把“華為式量產”帶入機器人領域的第一人,那么陳亦倫和丁文超,這對華為車BU雙子星則是最新的闖入者。從智駕到具身智能,兩人參與創辦的它石智航(TARS)近期完成了天使輪1.2億美元融資,創下了中國具身智能行業天使輪的最大融資額紀錄。
有趣的是,它石智航的首席科學家丁文超,和稚暉君一樣,都在2020年通過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的面試,被任正非以百萬年薪招入華為。
對比稚暉君、丁文超、陳亦倫們的網紅體質,胡魯輝更像傳統意義上的理工男。作為原華為美國研究院的高管,胡魯輝早在2024年年初創建了智澄AI,坐標江浙滬產業帶的他,希望首批研發的機器人能夠應用在工廠流水線上。
如果再算上樂聚機器人,其與華為云合作開發了“盤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夸父人形機器人”,以及極目機器,作為華為的全資子公司,專注工業機器人研發,2025年近半,在火得發紫的具身智能賽道,華為系初具雛形。
01
華為系機器人,車BU開始入場了
半年前,面對“晚點LatePost”關于“競爭對手會是誰”的問題時,稚暉君曾表示,“有一些潛在的競爭對手還沒下場。比如新能源車廠。”
在稚暉君看來,新能源車企有能力做這件事,機器人本體上用到的各種核心零部件,電機、電控、電池等技術,都是新能源汽車擅長的那一套。
而新能源車企進軍機器人方興未艾,前東家華為車BU的雙子星就在今年閃亮登場了。
如果回顧稚暉君以野生鋼鐵俠身份加入華為的2020年,會發現丁文超和稚暉君同樣在2020年加入了“華為天才少年計劃”。只是,稚暉君從事的是昇騰芯片和AI算法的研究工作,丁文超則進入了華為車BU。
在華為工作期間,稚暉君還用一條名為《我把自行車做成了自動駕駛!!》的視頻引發關注,用自制的機械臂給葡萄做手術,在工作之余沉浸在自己B站UP主的副業里。
同在華為工作,在華為智駕系統卷動新能源汽車的那3年,丁文超作為彼時陳亦倫(時任華為車BU自動駕駛CTO)的下屬,從0到1主導了華為ADS智駕端到端決策網絡。
彼時,胡魯輝已經在美國亞馬遜、微軟總部工作十余年,長期從事云計算和大數據智能研發,后在美國華為研究院任高管,那時,ChatGPT還未引發AI狂潮,華為系創業者們都還在自己的舒適區內刷經驗。
而2022年底ChatGPT的發布,讓這些華為系創業者們有了離開華為的決心。
就在2022年12月27號,彭志輝在微博發文回應稱已經離開華為,將開始創業。次年2023年2月,稚暉君聯合創辦的智元Agibot成立。
圖源:智元Agibot官網
“這兩年具身智能跟人形機器人這么火,并不是本體有了什么黑科技,最主要的還是 AI、大模型的出現讓機器人可能在本體之外有更多應用價值。我在華為昇騰就做 AI 計算,這個趨勢看得比較清楚。這是我出來創業的一個原因。”在“晚點LatePost”的采訪中,稚暉君解釋了自己的創業緣起。
在華為時,稚暉君主要負責昇騰芯片相關業務,而無法留在華為內部創業,則是因為“風格問題”。
在華為,稚暉君的技術探索需要按照公司的需求搞基建,比如操作系統、芯片、數據庫等非常底層的技術。而AI機器人的新賽道,快速迭代成為基本要求,“創業不僅要有一個好點子或好技術,更重要的是在正確的時間點做正確的事。”
正如稚暉君所說,在正確的節點跳出,用小團隊迅速迭代的方法才能在具身智能賽道站穩腳跟。
丁文超的表述也驚人的相似。
在稚暉君創辦智元機器人的2023年,丁文超也離開了華為,回到復旦大學,搭建了復旦機器人系統實驗室,打造了復旦首個人形機器人。隨后,他在2025年2月加入它石智航擔任首席科學家。
在“量子位”的專訪里,提到決定入局具身智能的原因,丁文超的回答是“感知到了時代的召喚。時代在呼喚一支技術創新、工程化經驗、軟硬件一體具身團隊。”
一個主攻算法,一個早早就埋頭研究智能駕駛,丁文超和稚暉君最終相逢在了機器人賽道。
就在2022年底ChatGPT發布之時,胡魯輝也寫了一篇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章,那篇文章被廣泛引用。自那時起,胡魯輝便堅定了“下一個時代是機器人時代”,而想改變機器人現狀,推動機器人時代的到來,核心技術正是人工智能。
無論是天才少年如丁文超、稚暉君,還是前高管如胡魯輝、陳亦倫,都無疑感受到了時代的召喚。
02
頂著華為光環開道
事實上,華為系創業者們并不諱言華為對自己創業的影響。
稚暉君在“晚點LatePost”的專訪里回答了投資人為什么會選智元的問題,在稚暉君看來,“硬核的創始團隊背景”顯然要劃重點。
其實,智元成立半年就做出了第一代人形機器人,拼搏奮斗的文化也疑似帶了華為基因。對此,稚暉君則表述“首先是靠人才,大家的戰斗力都很強。”
無論是華為算法背景的稚暉君能夠迅速搭起智元機器人的全棧技術布局,還是智元聯合創始人鄧泰華(曾任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能為智元引入騰訊、比亞迪等戰略投資者,技術骨干+大廠高管的創業組合,讓智元在融資階段就格外吸引眼球。
甚至在談到對團隊成員的激勵方式時,稚暉君表示“我們未來的目標是跟華為一樣,優秀的同事都配股。”團隊激勵方式的看齊,這或許可以算是智元對老東家的另一種致敬。
而在對老東家華為的隔空示愛上,它石智航也不遑多讓。
作為一家2025年2月才低調創建的公司,技術和產品都剛剛立項,它石智航就引來了投資機構的競購,最后罕見在春節前后完成超募。
顯然,對于投資人來說,從智能駕駛賽道轉向具身智能可以復用以往的研發和落地經驗,在智能駕駛領域已經拿出成績的創業團隊吸引力十足。
"我相信投我們不僅僅是因為一些名頭光環,核心還是大家相信具身智能的工程化我們能搞定。我們這個團隊的構成,之前交付了中國最好的Robotaxi產品。"
丁文超的自信不僅來自華為系的背景,更是在華為工作履歷帶來的經驗遷移的自信,即“我們打造過,可以被相信。”
在采訪中,丁文超不止一次提到了在華為做自動駕駛產品落地時候的場景,在談到“團隊核心技術能力之一”時,丁文超表示,由于之前在華為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數據閉環的問題,如何在數據雪球開始后,根據信號迭代模型和網絡,再進一步迭代數據。因此它石智航的團隊能夠更好地完成具身智能的數據采集,也能讓它石智航的具身模型具備更好的空間感知能力。
事實上,正如丁文超們所說,現在正是華為系創業者們出走創業的最佳時期之一,而過去經驗的積累恰恰能夠讓他們獲取更高的融資額,更多的技術背書。不過,上桌容易,上了桌還能夠持續有牌出,才是真正的難題。
03
機器人創業下半程,人均六邊形戰士?
隨著機器人創業潮起,機器人領域除了跑出一個華為系之外,別的派系也在成型中,包括字節、百度等前高管出身的大廠系,還有清華、浙大等高校系,都在爭奪著投資人的注意力。
在具身智能賽道,今年上半年傳來融資好消息的星海圖,兩位聯創趙行和許華哲,以及邊塞科技創始人吳翼,都曾是“清華叉院”(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的助理教授;而清華 AIR 副教授周谷越則創立了機器人公司求之科技。
如果說以清華、浙大等高校系代表的是前端技術上的探索和突破,稚暉君、丁文超,抑或者陳亦倫、胡魯輝,都是將AI科研成果產業化的新嘗試。
只是,正如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在采訪中提到的,“未來三到五年,通用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競爭,也就是六邊形戰士之間的競爭。”
無論是高校出身自帶技術光環,還是大廠出走內置產業化基因,對于智元們來說,團隊配置只是第一關,要想進入決賽圈,就要將團隊規模和能力體系快速搭建起來,就像六邊形戰士一樣,在各個維度都要敢于投入。
對華為系創業者們來說,他們還有不少的短板要補。
盡管華為系創業者已嶄露頭角,但機器人商業化仍面臨現實拷問。智元要將成本壓至20萬元,需突破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的難題。它石智航仍在招兵買馬階段,其具身大模型尚未經歷真實場景的考驗。
現在熱衷于教會機器人跳女團舞、翻跟頭、扭秧歌的創業者們需要意識到,教會機器人不灑咖啡比讓它跳女團舞難得多。無論是華為系還是大廠系,正如中國的一句俗語,“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他們都還需要經過市場的更多檢驗。
參考文獻:
《對話2025最火具身智能團隊:2個自動駕駛第一人帶隊,1.2億美元天使融資震動江湖》,量子位。
《從語言模型到世界模型,讓機器人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 對話智澄AI胡魯輝》,光錐智能。
《“稚暉君” 停更這一年:想贏下人形機器人,要像運營大公司那樣去創業》,晚點late post。
《稚暉君:野生鋼鐵俠,開始新冒險|創業有何藍》,藍馳創投。
《華為牽手樂聚機器人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 計劃2025年實現量產》,觀點網。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如需開白請加小編微信:dongfangmar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