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中國總被描述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并非事實
在全球經濟的大舞臺上,中國老是被貼上“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標簽,排在美國后面。這話聽起來挺順耳的,畢竟GDP數字擺在那兒,誰看了都覺得是個硬道理。
可最近澳大利亞媒體跳出來唱反調,說中國總被描述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事兒沒那么簡單,甚至說“并非事實”。
中國經濟這幾十年的“逆襲”
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的GDP才1495億美元,在全球排第15,連前十的邊兒都摸不著。那時候誰能想到,幾十年后中國能躥到世界第二?到了2020年,中國的GDP已經飆到14.7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21.4萬億美元。這速度,簡直跟坐火箭似的,全球都看呆了。
可這數字背后,澳媒卻說有貓膩。他們覺得,光看這個所謂的“名義GDP”排名,太片面了。名義GDP就是按市場價格算出來的國內生產總值,通常拿美元做單位,直接拿來比大小。但這玩意兒有個問題,沒考慮各國物價和生活成本的差別。所以,澳媒的意思是,光看這個數字,可能會看走眼。
說到這兒,得提一提另一個指標——購買力平價(PPP)。這東西聽著高大上,其實就是把各國物價水平拉平后再比經濟規模。比如,在中國花10塊錢能買一碗面,在美國可能得花10美元,那這10塊和10美元的實際價值肯定不一樣。PPP就是要把這種差距算進去。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年的數據,中國的名義GDP是17.7萬億美元,排第二,美國是25.4萬億美元,妥妥的第一。可要是按PPP算,中國的GDP高達30.3萬億美元,直接把美國的25.4萬億美元甩在后面,成了全球第一。這么一看,中國經濟好像早就“超車”了,怎么還老說第二呢?
名義GDP還這么紅,是因為這東西簡單粗暴,拿各國GDP按匯率換成美元一比就完事兒了。而且在國際貿易、金融市場上,名義GDP更有“發言權”,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地位、貨幣政策什么的。PPP雖然更貼近實際,但算起來麻煩,數據不好弄,所以用得少。
澳媒為什么不服氣?
澳媒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覺得光看名義GDP不公平。他們認為,中國的經濟地位被高估了,或者說,名義GDP這套算法沒講全故事。有人可能會說,中國GDP是第二不假,但中國人口14億,美國才3.3億,攤到每個人頭上,中國的人均GDP才1.25萬美元,全球排73,美國是6.38萬億美元,差距不是一點半點。
再比如,中國經濟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內需一直沒跟上。基建修得熱火朝天,出口貨值全球第一,但老百姓消費能力跟發達國家比還有距離。澳媒可能覺得,這種經濟結構撐起來的“第二”,水分不小。
反過來看,按PPP算,中國早就第一了,這不也說明實力嗎?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說過,名義GDP能看出國際影響力,但PPP更能反映國內經濟活力。按這個邏輯,中國超過美國,不是沒道理。
光看GDP還不夠,中國經濟還有不少硬核的地方。比如制造業,中國是全球老大,2020年產值占全球28.7%,美國16.8%,日本7.5%,都不夠打的。手機、汽車、家電,哪樣離得開“中國造”?還有貿易,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4.65萬億美元,占全球11.5%,這也是實打實的。
但硬幣有兩面,中國也有軟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勞動力成本上升;環境問題不小,霧霾、污染老被詬病;收入差距拉大,城市和農村、東部和西部差別明顯。這些問題不解決,經濟再大也站不穩。
國際比較:指標不同結論不同
經濟除了GDP,還有一堆指標能拿來掰扯。比如研發投入,中國占GDP的2.4%,美國3.1%,日本3.2%,差距不大但還是有。創新能力呢?中國科技公司崛起了不少,像華為、字節跳動,但整體專利質量和核心技術跟美國比還差點兒。
再比如產業結構,美國高科技、金融服務占大頭,中國還是制造業和基建為主。誰強誰弱還不好說,各有各的優勢。可要是光看總量,中國這塊頭確實夠唬人。
澳媒說中國不是第二,可能想表達的是,經濟地位不能只看一個數字。名義GDP第二,PPP第一,人均GDP73,這仨排名擱一塊兒,哪個才是真中國?答案是都算,但都不全。GDP只是個工具,怎么用怎么解讀,得看你站哪邊。
有人覺得中國被高估了,覺得“第二”這帽子戴得有點虛。畢竟人均水平低,經濟質量還得磨。但也有人覺得中國被低估了,PPP第一、制造業第一,這不比什么都強?
不管排名第幾,中國經濟的影響力是跑不掉的。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不少挑戰。比如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力結構變化快,養老金壓力大,消費習慣也發生了深刻改變;比如內需不足的問題,老百姓存錢多、花錢少,企業投資意愿不高,三駕馬車拉動乏力;再比如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下,傳統高耗能行業如何轉型,新能源產業如何避免過熱、無序擴張,都是擺在眼前的難題。
但挑戰背后同樣蘊藏著機遇。比如,老齡化也會帶動大健康產業、智能養老設備、醫養結合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內需短期受挫,但中產階層不斷擴大、消費升級仍在繼續,供給側改革的空間還很大;綠色轉型雖然成本高,但它會倒逼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反而為中國搶占未來全球市場提供了“新賽道”。
更不用說還有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成形,算力、算法、應用生態快速布局,將撬動新一波經濟增長點。
說到底,經濟不是靠排名吃飯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內功”。你說GDP第二也好,第一也罷,關鍵是百姓日子過得怎么樣,企業能不能穩得住、跑得快。
一個普通老百姓,他不會因為新聞上說“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就開心,也不會因為澳媒說“你們不是第二了”就沮喪。同樣,一個企業家更關心的是營商環境有沒有改善、供應鏈能不能穩定、海外市場有沒有增長點,而不是國家GDP排名第幾。
所以,澳媒的這番說法到底對不對?你要說它全錯,也不客觀;你要說它全對,那就更簡單化了。名義GDP第二是事實,PPP第一也是事實,全球最大貿易國、最大制造國、最多中產人口、最活躍數字經濟體,也是事實。看你怎么定義“經濟體”,看你拿什么來評價“強弱”。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成就是全球有目共睹的,這沒什么可爭的;但與此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結構性問題,亟待破題。這正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從“量變”走向“質變”的必由之路。我們普通人看這些問題,不需要太過焦慮排名的起落,而是應該關注實實在在的變化:兜里有沒有錢、生活有沒有盼頭、未來有沒有信心。這些,才是最清楚的答案。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