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民晚報報道,在昨天(4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路透社記者向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提問稱,據該社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當地時間17日宣稱,中國正向俄羅斯提供武器和火藥,“這是澤連斯基首次公開指責中國直接向俄羅斯提供軍事援助”,中方怎么看?林劍回答相當干脆,“中方堅決反對無端指責和政治操弄”!所謂“無端指責”,其實就是說,中方從未向沖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不僅沒給烏克蘭提供,也沒給俄羅斯提供。中方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
軍事裝備(資料圖)
4月12日,眼看著俄烏沖突愈演愈烈,俄烏雙方更是誰也不愿停手,在這樣的背景下,美特使凱洛格送上了一個看似完美的提議。他提出對烏克蘭進行“分區治理”。俄軍目前已經占領了烏克蘭的東部地區,所以這部分區域就應該歸屬俄羅斯,到時候提案落實俄軍就能派軍前去駐扎。但這并不滿足烏方的要求,畢竟澤連斯基曾公開表達過,不會承認俄羅斯占領的烏克蘭領土是屬于俄羅斯的,也就是說他們并不同意自國的領土分給俄羅斯。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澤連斯基對華立場經歷多次反復。2023年初,他曾明確表示“未看到中國軍援俄羅斯的信號”,并希望中國斡旋和平;但隨著戰場形勢惡化與美西方壓力升級,其涉華敘事逐漸轉向負面。2024年9月,他在聯合國大會暗示中方立場“偏袒俄羅斯”,2025年4月更拋出“中國在俄生產武器”的指控,顯示其試圖通過迎合美國戰略焦慮來轉移國內矛盾。。
俄美剛建立直接對話渠道,烏克蘭卻選擇此時劍指中國。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澤連斯基在美援縮水、國內厭戰情緒高漲下的“危機公關”——既想轉移民眾對俄軍反攻失利的怒火,又試圖用“中國威脅論”刺激西方加大軍援。就像他三年前高喊“北約快來”,如今不過換了張“中國遞刀”的牌桌。更諷刺的是,澤連斯基一邊宣稱“要通過外交結束戰爭”,一邊用莫須有的指控破壞和談氛圍。這種操作,暴露出烏克蘭在美俄博弈中的工具屬性——當美國開始與俄羅斯討論“消除沖突根源”,棋子隨時可能變成棄子。
俄軍(資料圖)
當前俄烏沖突的走向,正從軍事對抗轉向“外交-輿論-利益交換”的復合博弈。澤連斯基的指控與特朗普政府的施壓,本質上是不同行為體基于自身利益的策略選擇:前者試圖通過外部矛盾轉移國內壓力,后者則在選舉周期與全球戰略中尋求平衡。對烏克蘭而言,如何在“西方承諾”與“現實利益”間找到平衡點,將決定其未來地緣定位;對國際社會而言,沖突長期化的風險警示著,任何單邊施壓或輿論對抗都難以真正化解危機,唯有回到談判桌前,才是打破僵局的根本路徑。
早在2023年,中國就發布了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問題的12點立場,展現了對和平解決危機的堅定承諾。當前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各國都在為自身利益和國際地位進行博弈。澤連斯基將希望寄托于中國,背后是烏克蘭當前的困境和無奈之舉;而中國的回應則彰顯了大國的擔當和智慧,堅守和平與公正的原則。展望未來,我衷心希望各方能夠冷靜下來,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讓世界重回和平正軌。畢竟,戰爭給普通民眾帶來的苦難是無法估量的。
俄烏沖突(資料圖)
這場風波不僅僅是一場外交事件,更是一場關乎大國博弈的信息戰。無論結果如何,都將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未來的中烏關系,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都將籠罩在這場博弈的陰影之下。中方需要積極主動地應對,拿出更智慧的策略,以化解此次危機,維護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和利益。這不僅關乎中烏關系的未來,更關乎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角色和地位。 而國際社會也需要保持冷靜和客觀,避免被信息戰裹挾,理性分析事件背后的復雜因素,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