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4月13日援引塔斯社4月12日報道,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安德烈·魯登科表示,中國需要多少石油,俄羅斯就準備向中國輸送多少石油。對于如果美國對華石油供應降為零,中國會否購買更多俄羅斯石油的問題,魯登科答復說:“我認為,中國的行動首先將基于自身的國家利益。如果國家利益要求購買石油,中國當然會這樣做,這是我們中國朋友的選擇。”據報道,專家認為,如果保持目前的關稅稅率,美國對華原油出口或在未來幾個月降為零。這一事件的背后,釋放了明顯的地緣政治信號。美國以“對等關稅”為名,針對中國商品施加了高達145%的關稅,試圖迫使中國在貿易談判中讓步。而作為反制,中國迅速采取行動,對美國產品征收125%的關稅,果斷將美國產品拒之門外。
面對美國企圖通過經濟手段施壓中國,俄羅斯顯然看到了擴大與中國能源貿易合作的機會。俄副外長的公開表態,無疑是對中國的力挺,也是在向世界傳遞一個強有力的信息:俄羅斯是中國值得信賴的能源伙伴。
安德烈·魯登科(資料圖)
而且,重點是,這位副外長強調“我們的中國朋友”,最近,俄羅斯上至總統,下至各級官員,但凡談到中國,都是要加上朋友,都表示要不斷加強中俄雙邊關系,這對特朗普所謂“聯俄抗中”的“大戰略”無疑是致命一擊。在特朗普胡亂揮舞大棒的局面下,中俄之間的雙邊關系只會更加穩固,原來買美國的能源、農產品的份額,必然會有一部分可以轉移到俄羅斯那邊,而經貿的擴大自然也能帶動關系的進一步穩固。而且,現在美國是明顯的后續發力,一片頹勢,后勁不足。俄羅斯深知,其經濟命脈依賴于能源出口,而中國市場的穩定性遠高于反復無常的西方。當前,俄羅斯正加速推進“去美元化”,與中國擴大本幣結算,并深化北極能源開發合作。這些舉措既是對美國制裁的回應,也是鞏固中俄戰略協作的必然選擇。當然,中俄關系的穩固性,從不是“一時興起”,其根源在于雙方利益的深度綁定。對俄羅斯而言,西方制裁已導致其國家福利基金消耗70%,企業破產潮與通脹壓力加劇,在此背景下,中國市場成為其經濟“生命線”。
中俄天然氣運輸管道(資料圖)
長期以來,中國石油的進口來源采用了多元化策略,始終秉持著不將所有資源集中于一處的理念。去年,俄羅斯、沙特、阿聯酋、伊拉克、阿曼、科威特、安哥拉、尼日利亞、馬來西亞、巴西等國家為中國主要的石油進口來源國。來自中東地區國家的石油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近45%,中東地區是石油進口的最大來源區域。近20%的石油總量是從俄羅斯進口的,俄羅斯是最大的石油來源國。近段時間,中國同樣從美國購入石油,然而在總量中所占的比重極低。以今年前幾個月為例,該比重僅約為1%。
不止俄羅斯,最近一段時間許多美國的盟友都跑到中國談合作。我們簡單列舉一下:4月8日,中國歐洲主管貿易官員進行了視頻會談;4月9日,中國與東盟主管貿易官員進行了視頻會談;4月10日,中國與20國集團主管貿易官員進行了視頻會談,中國與沙特主管貿易官員進行了視頻會談;4月11日,中國與巴西的經貿官員進行了視頻通話;就在4月11日同一天,中國還與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視頻通話。他們都認識到以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對付美國的關稅大棒,如果不和中國合作,就只能任憑特朗普擺布。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中方已經實現供應鏈多元化。特朗普之所以敢向全世界征收對等關稅,就是他覺得全世界都離不開美國。可以說,這一輪中美關稅戰,讓全世界見識到了什么是未雨綢繆,什么是對抗美國霸權的膽量。美國對中國關上了一扇門的同時,卻給中國打開了無數扇窗。當越來越多的國家前來填補美國退出留下的市場空白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原來跟中國合作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至于特朗普,他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引以為豪的關稅大棒,竟然為中國打開了同世界加強合作的“任督二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