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前,社區人口老齡化、物質環境老化的“雙老化”現象日益凸顯,對城市更新的內涵也已從單一物質環境更新轉向生活品質更新,從“拆建式”全面改造模式轉向“小規模、漸進式”微更新改造。本文圍繞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需求,以中關園社區中的社區綠地為空間本底,對人群行為和空間環境兩方面調研觀察、訪談交流,積極尋找兩者的內在映射關系。同時,從老年人“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認知特征出發,結合認知心理學的“加工速度理論”和“工作記憶理論”等理論研究,形成老年人工作記憶流程圖,總結老年人群體在感知特征、注意特征、記憶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并提出適應老年人的社區空間微更新指導性原則——減少信息量、提高可讀性、減緩更新率、提高參與度、延續場所性。基于此,從而提出設計思路,因地制宜地對社區空間建議實施了漸進式、共建式、共享式的微更新策略,以期對未來“雙老化”社區空間的更新改造實踐提供借鑒意義。
本文字數:7468字
閱讀時間:23分鐘
作者 | 李紫揚、程倩瑜、于海、毛少羿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
關鍵詞
老年人,認知特征,“雙老化”,社區微更新,規劃策略
01
研究背景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23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為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1]當前我國正加速步入老齡化、高齡化的階段,而物質環境老化的“老舊小區”作為城市更新的重點,小區的居民也較多呈現了老齡化的特征。在面對居民老齡化與社區物質環境老化的“雙老化”(Double Aging)進程中[2],城市更新的理念已從單一的物質環境空間更新轉向了多元的人本導向生活品質更新;同時,更新模式上也已從原先的“拆建式”全面改造模式更多地轉向“小規模、漸進式”有機的微更新。[3]
在本次研究中,以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為研究重點,從群體存在的“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記憶認知特征出發,通過在人本和空間兩方面的調研觀察、訪談交流等方式進行數據收集,對“老年人”的行為特征和“荒老化”空間環境的特征進行歸納。由于人作為人工環境的創造者,人與空間必然會產生各類的關聯。[4]通過關注人群行為和空間環境兩者之間存在的內在映射關系,結合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提出適應老年人的社區空間微更新指導性原則,進而針對性地提出更新策略,以期為之后“雙老化”社區空間微更新設計策略提供借鑒與思路。
02
研究對象
本次選取的研究范圍為中關園社區,其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燕園街道轄域東南部,西與北京大學主校園以中關村北大道一道之隔,北與北京大學燕東園成府路一路相鄰,中關園社區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社區內不少公共空間設施老舊嚴重,其中社區常住居民1340戶,人口總數3763人,60歲以上老人760人。[5]
本次研究場地主要聚焦在中關園二宿舍與三宿舍樓間社區綠地。從調研訪談中發現,社區綠地的使用人群主要來自二宿舍和三宿舍的住戶,其中老住戶為7-8家,其余多為租戶,其中大多數為50歲以上人群。二宿舍和三宿舍圍合的社區綠地是半封閉的公共空間,內部有部分自行搭建的休息區,花園,雨棚,菜地以及部分荒野的空地。現狀樹木比較高大,以白楊和榆樹為主,灌木雜草較多。使用群體及基地現狀的“雙老化”情況嚴重。
圖1 中關園社區南側綠地區位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03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從人本和空間研究兩方面開展,尋求出人群行為特征與空間環境特征的映射關系,并以老年人記憶認知為理論依據,進行設計策略的研究和模式總結,通過反饋評估進行驗證各環節是否需要修正補充,實現研究閉環。
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識別,界定出本次研究的人群和空間,即以老年人和社區綠地的公共空間為聚焦,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觀察、座談交流等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對老年人的行為模式以及改造空間的問題進行梳理及歸納,并從中發掘出人群行為特征和空間環境特征的映射關系。
同時,結合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研究,總結得到適應老年人的社區空間微更新五大指導性原則,即減少信息量、提高可讀性、減緩更新率、提高參與度、延續場所性,最終提出針對老年人特定群體的社區“微更新”的改造策略模式,即漸進式、共建式、共享式。最后通過反饋評估的流程方式,以設計的策略和得出的結論,評估理論的應用程度,問題聚焦的深度,數據顆粒的細度,以及對象界定的準度等“四度”問題。
圖2 研究邏輯框架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04
現狀分析
4.1 人群使用特征分析
在“老化”社區綠地空間使用人群調研中,以上午6:30-10:00、中午11:00-13:00、下午3:00-6:30為三個時間分段對二三宿舍居民及相鄰樓棟的觀察及訪談。觀察結果發現上午6:30-10:00之間有少數人通行、中午11:00-13:00無人進入、下午3:00-6:30有騎電動車住戶進入場地停放自行車,周邊有小區內夜跑人路過,園區內活動的多為遛狗人群。經調研發現住戶大多分為三類,約45%為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且有自理能力的人群、約25%為75歲以上需要看護的人群以及少部分為孩子上學的租戶。在與居民訪談過程中,發現許多人在此居住超多30年中有許多住戶表示這里“曾是父母的房子,這房子住過家中幾代人。”大多數50多歲的退休老人精力和體力還十分充沛,大數人家中長期有為子女照看的孫輩。
在“老化”社區綠地空間使用頻度方面,據訪談,主要分為三類,從不使用、偶爾使用以及經常使用。從不使用的人群,主要原因是場地的封閉性和一樓居民的自行建造行為,致使一部分居民認為場地具有私有性,且認為場地內環境雜亂,夏季雜草叢生且遮擋動物糞便,不愿進入;偶爾使用的人群,主要原因是部分喜歡下樓進行戶外活動的居民表示偶爾進去散步或遛狗,碰到熟人就在門口聊天,不會進入長期停留;經常使用的人群,主要是有較強的營造主動性的一樓老年居民,在場地內進行座椅砌筑、種菜、養花、晾衣、雨棚搭建活動。
歸納可以發現,場地的使用人群多為久居與此地的老年人,其行為具有自發性、習慣性、共建性等特征。行為的自發性,對于空間內發生的行為或者所需的設施,都是老人根據自己的需求攜帶、堆砌或是擺放的。行為的習慣性,老人的行為頻率具有很強的規律性,也體現老人行為具有較強的習慣性,一般都是延續過往的行為習慣,從而致使場地的私有假象和實際的公共屬性,導致場地環境成半荒廢的狀態。行為的共建性,老人進行豐富的自建活動,如門口休憩空間的搭建、晾衣場所的營造、菜地苗圃的維護,這些活動體現出了老人日常對于這些功能的需求,也體現出對居住場地共建共享的積極性。
4.2 空間環境特征分析
對于空間環境的特征,主要通過實地調研、走訪觀察、座談交流等方法進行。基地位置位于二宿舍和三宿舍之間,處于中關園小區盡端。基地原先是封閉的長方形空地,占地約2100平方米。南北為一樓住戶的花園,東西有封閉圍墻,鐵藝大門在西側。綠地內存在部分自行搭建的入口休息區,小花園,停放電動車雨棚,小菜地以及部分荒廢的綠地。現狀存在幾處樹木,相對較為高大,種類以白楊和榆樹為主,其下灌木雜草也相對較多。
圖3 中關園社區南側綠地的現狀平面及現狀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通過梳理可以發現,功能分區方面,現狀已然通過一些圍擋等設施進行一定物理硬性隔離,自發地對空間劃分了功能分區,由外向內體現了由動向靜的特征,且不同空間特征具有較強的功能導向。設施配套方面,空間內存在座椅、方桌、晾衣架等設施,其中的大部分設施相對老舊,且擺放相對隨意,但都是老人自發進行擺放和使用。空間使用方面,私密性較強的或荒廢的空間,落葉雜草、老舊情況等相對較多,而針對互動交流而使用的空間、或是私建花園則相對整潔程度較高。
4.3 老年人行為與空間映射特征分析
(1)老年人自行搭建的行為。場地中非常有特色的是居民自行搭建的休息區,車棚是原先北大園林建設部搭建,桌椅家具是居民們從北大留學生宿舍廢棄的設施回收的,一張折疊方桌和兩個長條座椅,形成了一處簡易但是有溫度的休息區。簡單的休息區代表了附近居民參與到環境的營造中,并且獲得了滿足,由此產生了場所依賴和場所認同。
(2)老年人自建菜地的行為。場地中有兩處整理十分平整干凈的菜園和苗圃,老年人會根據不同的時節播種和更換花卉,這種自發農作園藝的行為表明了老年人對于空間使用的意愿與訴求。
(3)座椅舒適度的改換行為。場地內存在幾處石板凳,由于材質的原因,冬季冰冷難以接觸,但老人喜歡在冬天出來曬太陽,于是在凳面綁上了海棉墊。體現出老年人根據自己舒適度的需求而對環境做出的改變。
(4)老年人紀念的行為。每逢節日,周邊的老年人會有自發的祭祀行為,在綠地的一片空地上燒紙并擺上水果、花生等。許多老年人表示自己住的房子是父母留給自己的,這里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在家門口祭祀也是一種紀念親人的方式。
圖4 場地內現狀座椅方桌、座椅海綿墊、自發紀念行為照片
照片來源:作者自攝
在觀察與訪談結果的微小的細節中,目前場地中的現狀環境體現出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情感需求這些方面的因素會促使他們對于所處的環境進行自主的改造,最終反映在空間上來。我們需要把握行為與空間映射的整體觀。整體觀是一種認識現象的思維方式,有助于我們把現象視作相互聯系的部分制體系,甚至繪制成一張大的網絡圖或流程圖。[6]通過將人群行為特征和空間特征以整體觀來進行研究,可以發現空間的產生與行為之間有著極大的關聯性,即映射關系從而更好地將人本行為與空間特征結合在一起,并進一步指導設計。
05
老年人認知特征的理論分析
5.1 老年人認知特征的理論研究
基于對中關園社區“雙老化”現狀情況,本文著重圍繞老年人的認知特征進行研究。在中文語境下,老年人的認知特征通常被概括性的表述為“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本文著重運用了司馬賀在《人工科學:復雜性面面觀》提及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概念[6]。在認知心理學中,短時記憶是指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存儲少量信息的記憶系統;長時記憶則是負責長時間存儲信息的系統,是對過去實踐和已學知識的存檔。
而對于老年人出現認知能力年老化的成因,海內外已經有了相當豐富的研究,其中“加工速度理論”和“工作記憶理論”較為被認可。加工速度(processing speed)是表征個體執行多種不同認知操作的快慢程度的指標,在認知心理學領域一般認為其包括感覺運動速度、知覺速度和認知速度三個層次。[8]加工速度理論認為,對信息的加工速度減慢是認知能力年老減退的主要原因。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性加工和存儲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對于語言理解、學習、推理等復雜認知任務的完成起關鍵作用,由語音回路、視空間模板和中央執行器三個部分組成。[9]工作記憶理論認為成人工作記憶隨增齡而下降,作為加工資源的工作記憶的下降,可能是導致老年人認知功能減退的重要原因。根據查閱大量的資料,認知心理學者廣泛認為,在認知年老化的過程中,加工速度與工作記憶起便是起到決定性作用。[10]結合Baddeley和Hitch提出的工作記憶模型[15],老年人由于加工速度與工作記憶機能的下降,致使獲取信息形成短時記憶的能力下降,致使在認知活動中或調用長時記憶進行輔助,便形成了“往事歷歷在目,近景一片模糊”的特征表象。
圖5 老年人工作記憶流程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5.2 老年人認知特征的總結
(1)老年人在感知特征方面,老年人由于自身機能的老化致使感覺器官接受力下降。根據工作記憶流程圖可知,感知刺激性不強,其后的接受信息方面便會相對較弱。特別是聽覺、視覺等方面的敏感性下降,促使對聲音、圖像、顏色、對比敏感度也顯著降低。
(2)老年人在注意特征方面,老年人“加工速度”的衰退使其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完成與年輕人相同的認知任務,同時由于注意范圍縮小、注意保持時間較短、注意轉移延遲性較高,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同時處理多信息量的任務較為困難。[16]
(3)老年人在記憶特征方面,老年人“工作記憶”能力的不足則使得老年人處理復雜信息和完成復雜任務的能力降低,激活對于新事物的短時記憶較為困難,則更為傾向于調動長時記憶輔助完成認知任務。
06
社區空間微更新設計原則
結合對于現狀調研和分析并基于老年人這樣的記憶特征,本文對“雙老化”社區微更新的設計提出了以下五點指導性原則:
(1)減少信息量:對于道路交通、功能布局等方面微更新,采用盡可能簡單、直觀的設計方式,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或減少復雜冗余的信息和細節,以便減少老年人的信息獲取量,降低老年人的認知難度。
(2)提高可讀性:對于標識指引、設施使用等涉及文字類的裝置,采用大號的字體、明亮的顏色和強對比度的背景等方式,盡可能符合老年人的認知習慣下,最大程度地提高老年人的注意力。
(3)減慢更新率:應盡可能采用漸進式的更新方式,減慢空間的更新速率,從而增加老年人對社區環境改變的熟悉時間,降低認知適應難度。
(4)提高參與度:充分照顧老年人的參與熱情,引導多元主體的共建式,而非成果式的適應,豐富老年人認知方式,促使老年人在較長時間跨度中認知環境的更新,以便更好地運維更新空間。
(5)延續場所性:前期充分進行現狀調研和訪談,過程盡可能多地保留場所原有特征,提高老年人對空間微更新后的歸屬感,方便老年人調動長時記憶去認知社區,更有意愿去使用空間。
07
社區空間微更新規劃策略
本文依據五點指導性原則,因地制宜地提出設計思路指導社區更新的設計方案,并以漸進式、共建式、共享式的微更新策略加以貫徹。
設計思路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在空間布局方面,為延續場所性、減少信息量,結合場地現有功能,盡可能保留現狀格局,設計老人適應的較為簡單的花園形態和路線;在自然環境方面,為減慢更新率,盡可能保留現狀樹木,適度地營造部分的生境花園,滿足老年人親自自然的需求;在空間交互方面,為提高參與度,打破場地現有物理阻隔及有形邊界,處理好私家庭院與公共綠地的關系,保證私家庭院私密性外保留有視線通透性。在裝置設施方面,為提高可讀性,在標識上減少文字使用,多以圖案形狀為主。
圖6 中關園小區“老化”綠地設計平面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7.1 漸進共建式再設計
通過對現狀空間的識別以及老年人對種植花菜的強烈意愿,利用場地內現有耕犁過的花地,以漸進共建式的設計理念,逐步將鮮有人至的場所空間,打造成為共同營建的社交交互空間。對內,軟化現有的硬邊界,在私家花園沿籬一側打造共享花園,優化整體環境的美觀;對外,提高私家花園內的居民走出私密空間來到公共空間的意愿。在實現原有空間行為活動的延續上,實現品質提升、環境提優。打造共享農莊和共享菜園兩塊功能,打破周邊居住老人“有心無處栽”的窘境,同時通過共建共享共用的自治理念,實現花園與農莊的長久運營維護。
圖7 共建共享花園農莊設計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7.2 生態野趣的再回歸
由于老人與低齡孩童陪伴的時間往往遠高于在職父母與孩童的時間,為滿足使用社區綠地最為頻繁的群體老人以及被老年人看護的孩童,通過將原先偶有兒童玩耍的場地進行整理改造,利用現有空間中的廢棄或改造中所廢棄的材料,堆疊出自然玩耍的野趣空間。同時,通過讓孩童、老人一同參與建設和維護,促使生態野趣的空間得到自身場所記憶地不斷累加和延續。
圖8 野趣自然空間設計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場地東側是閑置荒地,作為原先是北大園林科的種植區,主要為楊樹和槐樹,其余有一些雜亂灌木和地被,但因缺乏管理,閑置地通常因自發生長的植物物種覆蓋,因此城市閑置地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能夠為各類鳥類、昆蟲等物種提供必要的棲息地。[17]在設計中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自然條件,適當增加地被類型,構建穩定的生態群落,豐富生物多樣性,輔以增加昆蟲屋,利用廢棄石塊作為填充物,搭建昆蟲生長環境,從而激活原本“老化”空間,也保證了環境較慢的更新速率。同時為遵循“提高可讀性”等原則,在設計植物科普標識中,盡可能放大標識字體,從而增加老年人閱讀興趣,增進對于大自然的了解。
圖9 自然生境花園設計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7.3 場所精神的再延續
“場所精神”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提出,指建立在自然特征之上,提取和植入地方特性,融合人與自然、現世與歷史、記憶與情感的地方特征,場所精神可通過人們可感受和體會的“空間”以及把握并感知特殊氣氛的“特性”加以詮釋。[20]
社區綠地東側鐵藝大門和兩側的門柱,以及一顆樹形優美的大樹探出門外,形成綠蔭的入口空間。盡可能保留場地顯著特征,采用漸進式改造方法,圍繞現狀大樹,打造入口的交談休閑區。同時,將大門北側的圍墻拆除,形成開放的交流空間,南側圍墻內退形成非機動停車區以解決過道停車的問題。大門兩側的柱子可以開展容易操作,通過簡單可行的手繪墻體活動,激發老年人的參與興趣,培養社區的凝聚力與歸屬感。
圖10 入口大門場所的設計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在入口處的座椅是比較受人歡迎的場所,將其作為居民閑聊和曬太陽的場地,保留了座椅和花壇,成為場所節點的特征延續,用植物圍合出小型空間形成交談區,方便行動不暢的老人在門口休息、曬太陽。沿座椅后背的空地邊緣設置晾衣桿,為居民繼續提供曬被子的功能。
圖11 座椅交談區域設計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由于場地內原本的自建廊架下主要用于堆積家中淘汰的雜物和停放電瓶車,功能單一且影響環境,設計中將它保留后改造升級,在保留它實體的同時為更多人提供公共使用的活動空間,圍欄處打造薔薇花墻,營造出宜人的戶外氛圍。
圖12 自建廊架空間設計效果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08
結 語
本次研究主要以中關村中關園小區內的一塊公共綠地微小空間為研究本底,通過對“雙老化”社區的老年人行為與空間環境的映射關系分析研究場地現狀,結合認知心理學的“加工速度理論”和“工作記憶理論”等理論研究,形成老年人特有的工作記憶流程圖,從而總結老年人群體在感知特征、注意特征、記憶特征等方面的特征。同時,基于此,提出適應老年人的社區空間微更新指導性原則——減少信息量、提高可讀性、減緩更新率、提高參與度、延續場所性。最終依據指導性原則因地制宜地對社區空間建議實施了漸進式、共建式、共享式的微更新策略。
社區更新的核心應該是以人為本,空間的特征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在空間中的行為,人的行為特征也為空間的再設計提供了依據。在針對“雙老化”社區的微更新中,建議充分站在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角度,關注群體的具體需求,促使社區老年人對空間產生情感和內在的參與動力,從而實現社區空間更新的人性化設計和可持續生命力。
參考文獻(上滑查看全部)
[1]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02/t20240228_1947915.html
[2] 陳明玉,邊蘭春.多元主體參與“雙老化”住區更新的實施路徑研究[J].規劃師,2022,38(10):54-60.
[3] 秦紅嶺.存量發展階段城市更新的價值邏輯與整體推進路徑[J].城鄉建設,2021(07):10-13.
[4] [美] 司馬賀. 人工科學:復雜性面面觀[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2
[5] https://zyk.bjhd.gov.cn/kjhd/xqgk/jdbsc_50701/bjshdqyyjdbsc/sqfw_50741/201812/t20181219_4166305_hd.shtml
[6] [美] 約翰·奧曼亨德羅,張經緯等譯,人類學入門: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7:97
[7] [美] 司馬賀. 人工科學:復雜性面面觀[M].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79-82
[8] 劉昌.人類工作記憶的某些神經影像研究[J].心理學報,2002(06):634-642.
[9] 沃建中.信息加工速度發展的研究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1(04):311-318.
[10] Salthouse T A.Influence of working memory on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matrix reasoning.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3, 84: 171-199
[11] Salthouse T A.Influence of processing speed on adult age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Acta Psychologica,1992,79: 155-170
[12] Fisk J E, Warr P.Age and working:The role of perceptual speed, the central executive and phonological loop.Psychology and Aging,1996,11: 316-321
[13] 李德明,劉昌,陳天勇,李貴蕓.加工速度和工作記憶在認知年老化過程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3(04):471-475.
[14] Finkel D,Pedersen N L.Contribution of age,genes,and environmen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 speed and cognitive ability.Psychology and Aging,2000,15:56-6
[15] 趙璇. 基于認知心理學的老年工作記憶模式在康復器中應用研究[D].河北工業大學,2022.DOI:10.27105/d.cnki.ghbgu.2020.001032.
[16] 金桓羽,邊坤.基于認知心理學的移動端適老化界面布局設計研究[J].工業設計,2023(10):117-120.
[17] Menke S B. Urban areas may serve as habitat and corridors for dry-adapted, heat tolerant
species; an example from ants[J]. Urban Ecosystems, 2011, 14(2): 135-163.
[18] Hall D M, Camilo G R, Tonietto R K. The city as a refuge for insect pollinators[J]. Conservation Biology, 2017, 31(1): 24-29.
[19] Rega-Brodsky C C, Nilon C H. Vacant lots as a habitat resource: nesting success and body condition of songbirds[J]. Ecosphere, 2016, 7(11): 1-11.
[20] 鄧波,羅麗,楊寧. 諾伯格-舒爾茨的建筑現象學述評[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2009, 26(02): 54
*本文為202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理論研究 | 北京芳華里——家庭養老社區的城市更新與服務創新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共享城市理念下城中村更新改造研究——以成都伏龍小區為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王引:關于詳細規劃的思考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