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死”是極其避諱的。
甚至于,連“死”這個字眼都不能提起,而要稱之為“走了”,或者“沒了”。
然而,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生命課題。
對“死亡”的避諱,讓我們每個人對死亡的了解都知之甚少。
我們不知道人死的時候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因此無法判斷自己的親人去世之前的種種征兆,從而留下不可挽回的遺憾。
曾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老人去世之前,想吃一口涼的,但由于擔心老人身體拒絕了。
沒想到,老人一會兒之后就沒氣了,這也成為他終身的遺憾。
我們也不知道人臨死之前會面臨怎么的心理變化,從而總是對死亡抱有一種恐懼心理。
從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死亡不是一個瞬間,而是一個過程。
在這一個過程中,一般而言,前半段是非??謶郑蟀攵问欠浅F届o。
第一階段:非??謶?/p>
常聽老人說,在睡夢中去世,是難得的福氣。
許多對死亡沒有概念的人,可能會覺得每個人最終的歸宿都是老死。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自然死亡”指的是符合生命的發展歷程,沒有外力干預的死亡。
同時,在統計數據中,一般將70歲以上死亡的人群,都定義為自然死亡。
“非自然死亡”指的則是某種外力所導致的死亡,包括疾病、車禍、自然災害、自殺、他殺等。
按照我國的統計數據,每年的死亡人口約為890萬人,而其中非自然死亡的人數超過320萬。
也就是說,每年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死亡屬于自然死亡,其余都屬于非自然死亡。
而在“非自然死亡”中,疾病是持續時間最長,最令人感到痛苦的一種死亡方式。
當得知自己患了絕癥之后,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震驚,隨后便沉浸在長久的恐懼之中。
有位名叫該怎么坦然的網友發帖道,自己才二十多歲,就被查出了絕癥。
他向網友求助道,怎樣接受自己快要離開的事實呢,自己現在又痛苦又害怕。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心理韌性”,指的是能夠在逆境中恢復自我的能力。
提升心理韌性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 一是在患病期間積極尋求家人的支持和幫助,讓陪伴撫慰飽受折磨的心靈。
- 二是盡可能完成自己的一些愿望,當愿望完成時,便會沖淡對死亡的恐懼。
- 三是嘗試接受某種信仰,來建立內心的秩序。
死亡前的恐懼不可避免,但通過一些方法,能夠減輕內心的痛苦。
第二階段:非常平靜
當人到了瀕死時期,也就是死亡的前幾天或一周,內心反而會異常平靜。
這是因為,在死亡快要來臨時,人們往往會整日陷入昏睡之中。
而能讓將死之人重獲內心平靜的關鍵,在于“臨終夢境與愿景(end-of-life dreamsand visions, ELDVs)”。
研究表明,當人們處在生命的末尾時,往往會產生經歷一系列的夢境,也可能是在醒來時產生的幻覺;
主要以已故親人作為夢境的主體,幫助臨終患者更坦然地面對死亡。
《在生命的盡頭擁抱你——臨終關懷醫生手記》一書中,曾對臨終夢境做了詳細的描述。
有些患者在臨終時,多次夢到了已故的親人,這讓他們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而有些信仰某種宗教的患者,則產生了有關功德圓滿的幻覺,這讓他們的心中變得極為寧靜。
臨終夢境通過夢境、幻覺等方式,讓人們得到了來自于已故親人的關懷。
這時候,死亡就不再是一件讓人恐懼的事情,而是意味著和親人的重新團聚。
而對于那些有著信仰的人來說,死亡便意味著新生。
然而,在我國卻存在著這樣一種普遍現象,即老人不敢說出自己的臨終夢境,怕被自己的和孩子嘲笑。
面對老人的臨終夢境,或許對于接受過教育的我們看起來非常荒誕,但卻能實實在在的給老人安慰。
這時候,盡量以開放、認可的態度主動將死之人聊起臨終夢境,這有助于讓他們坦然地接受死亡。
畢竟,人都要死了,對錯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讓患者平靜地離開。
總而言之,生命終有一天會走向終結,這也讓我們更加珍惜這些平常的日子。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