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子獨占一座山頭,而且是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大山上,難道村里人是在此隱居的?
估計是的,村子最早的一批原住民應該就是想找一個清凈的,不容易被外界發現的地方隱居,于是選擇這個在幾百年前肯定與世隔絕的地方定居。這個村子叫稠嶺村,因為所在的位置猶如“云天之上”,也稱“天村稠嶺”。
稠嶺這個名字有點奇怪,現在“稠嶺不愁”,以前的稠嶺可真有點發愁,被戲稱為“愁嶺”。主要原因是交通問題,村子坐落在云天之上,海拔高,周圍都是大山,村里人要出去一趟得下山上山好幾回,所以是真的挺愁的。
不過交通問題早已改善,現在進出村子的盤山公路修得非常好,瀝青路面,雖然是山路十八彎,不管開車還是騎行都蠻有樂趣,行走在群山之間,林木茂密,鳥語花香,小溪、瀑布,沿途皆是風景。
離天近的地方風光一般都不會差,稠嶺村占據地形優勢,村里人出門就能欣賞到無與倫比的美景。村子對面那座巍峨的大山是國家地質公園佛子山主峰,這一片山區都是佛子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外面的人需要翻山越嶺才能看到的景色稠嶺人開窗便可見。
稠嶺的另一大優勢就是避暑,夏季涼爽宜人,來小住幾日非常愜意舒適,有“六月凍死鴨子”的說法,早晚溫差比較大。現在村里的旅游配套設施已經非常完善,想享受幾天清凈生活的話稠嶺村是不錯的選擇。
稠嶺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村,至少在明清時期就已形成村落,村里保存的明清古民居有數十棟。這樣的古村最初的時候一般是一個家族的聚居,隨著人口增加規模擴大形成村子,稠嶺村人都姓張,村里有張氏祠堂。
古民居依地勢起伏建造,巷道縱橫交錯,卵石和石板鋪砌的村中小道精致古樸,民居墻根處留有精巧的排水溝,四通八達,隨處可見工匠精神。
一棟改造成酒館的老屋,建筑造型雅致,墻壁斑駁,被風雨侵蝕已經變了色,可以看出墻壁原來刷過白色。細節處彰顯精益求精,門框是用整塊石條拼合而成,木制門窗已有些年月,建造它的主人是有講究的。
房子是土房子、土樓,無論規模大小,大門必須要精美大氣的,自古以來華夏民族講究“門面”。有錢的大戶、官宦人家門要大,還要奢華氣派,門檻高臺階多;普通人家的門即使小也要有特色,有文化有身份的家族,主人會在大門的門楣和門框上留下牌匾和楹聯,文字內容一般是家風或處世之道。
從上圖這兩家的大門就能看出,左邊的是普通人家,門樓是磚砌的,不過也有精美的磚雕作裝飾。右邊這家的主人是有文化有錢的,門框都是石頭的,門楣匾額上刻著“受天之祜(hù)”,祜的意思是福佑,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希望子孫世代受上天福佑保護。左右刻楹聯一幅,上聯“圣代即今多雨露”;下聯“文昌新入有光輝”,主人希望子孫后代多讀書,光耀門楣。都寄托著家族始祖對后人的美好祝福,這棟古民居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這是稠嶺村唯一的一口古井,名為高升井,因為水量充足水位高于地面三十厘米,常年會溢出井沿而得名,也寓意步步高升。古井建于清代乾隆六十年,距今200多年歷史,井口被重新加固了的,曾是稠嶺村唯一的飲用水源。幾十年前因山上植被減少古井枯竭,后來森林覆蓋率提高地下水位恢復,高升井得水也“高升”了。
村子周圍的山坡被勤勞的村民世代勞作開墾為梯田,稠嶺梯田大部分在海拔900米左右的山坡上,從山腳到山頂都能見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種植水稻、油菜、蔬菜等,茶園也占一大部分,約有八百畝。這里的梯田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我去的時候是四月份,還沒插秧,秋天水稻成熟的時候是最美的。
村子前面的山腰上有一片古老的冷杉林,二三百年樹齡的冷杉高大挺拔,身姿格外醒目,稠嶺的生態環境屬于頂級,非常適合居住,利用空閑時間度假、小住就可以體驗到真正的世外桃源生活。
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和端午節來稠嶺正合適,吹一吹山風,聞一聞清晨的云霧,聽竹林里的鳥鳴蟲叫,看看佛子山的日出日落,想想都浪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