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取-制造-廢棄”的線性經濟模式下,全球每年生產的塑料中約有80%成為廢物被丟棄,其中只有9.5%得到回收利用,1.5%能夠被多次回收利用。因此,將循環經濟納入氣候行動,是有效地從源頭減少塑料廢棄物的產生、重塑塑料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之一。 世界地球日前夕,野生救援、商道縱橫在北京彼共同發布《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手冊通過聚焦消費者和企業的關系,采用沉浸、真實和碎片化的生活“零“感手賬形式,以全新視角構建消費過程中的氣候行動圖景,為消費者和企業攜手減少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
《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
2024年11月發布的《全球碳預算》報告(Global Carbon Budget)指出,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416億噸,比2023年增長2%,若排放量繼續保持此水平,將于六年內耗盡全球平均溫升限制在 1.5℃的剩余碳預算。塑料是化石燃料制品,2023年其生產、使用和廢棄物處理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量的5%。塑料產業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工業溫室氣體排放源。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預計,到2050年塑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超過560億噸,占全球剩余碳預算總量的10%-13%。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研究員費偉良。
“每生產制造1噸再生聚酯,對比原生聚酯減排二氧化碳2.11噸,相當于節約標煤0.81噸,汽油0.69噸,石油0.7噸,種樹422棵。”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研究員費偉良在發布會上介紹。
《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分為面向消費者的A冊和面向企業的B冊。A冊采用“手賬”形式,為消費者提供購物、餐飲、閑置物品處理等生活場景下的3R(Reduce減量,Replace替代,Recycle循環)行動指南,幫助消費者克服氣候行動中的阻力點;B冊為企業提供可實踐的循環經濟轉型建議,助力企業通過優化產品設計、減少資源浪費、提供便捷的回收服務等方式,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提升可持續競爭力。
圖片來自《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A冊消費者建議。
面向企業端,《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為企業采納循環經濟解決方案提供了普適性框架,未來企業在重構產品服務模式過程中可基于行業特性與自身規模對策略進行動態調整,進一步優化循環經濟原則在企業差異化轉型中的適配方案。
商道縱橫副總經理、合伙人郎華。
“《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的創新之處在于首次聚焦消費者與企業之間互動的關系,以推動建立供需兩端的合力來促進全價值鏈的低碳發展。尤其是面向企業的B冊,為企業賦能低碳消費行為、促進循環發展提供了可行的路徑。”商道縱橫副總經理、合伙人郎華表示。
圖片來自《公眾氣候行動手冊》3.0版B冊企業建議。
循環經濟模式在降低生產和消費端碳排放方面潛力巨大。根據2020年皮尤慈善基金會和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等合作機構共同發布的報告,若能在全球范圍內推廣與實施循環經濟措施,到2040年有潛力減少25%的溫室氣體排放,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可減少80%。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關一松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們很高興參與手冊的共創,貢獻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專業見解。應對氣候危機,不能只靠減排,還要用循環經濟理念重塑我們創造與使用產品的方式。我們希望這本手冊能成為連接企業與公眾、推動共同參與氣候行動的重要橋梁。”
采寫:南都記者 馬寧寧 發自上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