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網上熱搜經常看到這樣的話題,“不買房、斷社保、不結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有的網友轉發時還配了一句:“系統給不了我的,我就不參與了。”
這聽起來很瀟灑,像極了《西部世界》里覺醒的機器人。
但細想后才發現,現實比科幻更扎心。
房子、婚姻、社保:一組越來越脫粉的三件套
你還記得你第一份工作時的工資嗎?
還記得你爸媽第一次勸你結婚、勸你買房時候的神情嗎?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聽到最多的就是“買房才能成家”、“結婚才算人生完整”、“社保是你老了以后的保障”這些話。
似乎只有買房、結婚、社保才是人生三大件,其他的什么和這三個比起來都不值得一提。
可卻被現實狠狠扇了幾個大巴掌。
2024年,北京郊區的房價還在每平米6萬上下跳徊。
你拿著每月7千塊的工資,看著每平米6萬的房價,你只會覺得這個游戲難度調到了地獄級。
網上有人算過一筆賬:不吃不喝30年,或許能買個比廁所稍大點的房。
結婚呢?2024年全國登記結婚人數跌到了610萬對,是2007年以來最低。
民政局都快變成空殼部門了。
有個女生在小紅書發帖說:“不是我不想結,是我知道婚姻不是愛情的歸宿,而是責任的開始。”
帖子下方點贊最多的評論是:“結了就要還月供、照顧雙方父母、養孩子、伺候老公,還不如一個人租房茍著。”
至于社保?越來越多人干脆選擇斷繳。
自由職業者、靈活就業人員、本地人、外地人,繳與不繳,差距那大得不是一丁點。
網上有一條被反復轉發的吐槽:“月薪5000,社保交掉將近1000,看一些病還要自費。那我交它干嘛?”
斷與不斷之間,是現實的寸寸壓迫
當一切最基本的需求都變成了奢望,年輕人們選擇退出,用各種各樣的姿態,佛了,躺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
有人說他們是清醒了,其實不能只說他們清醒了,這不夠。人類哪有純粹的清醒,只有退無可退后的選擇。
來看看最大的雷點——買房,買房現在不僅是貴,而是你買了之后,還可能掉坑。
2024年,恒大破產了,可那爛尾樓業主還在維權,誰給他們兜底呢,誰不是真金白銀砸進去買的房啊?
以后買房的話,誰還敢輕易上車?越往后就越發現,連上車都是一場豪賭。
現在大家對“斷社保、不結婚、不買房”這件事討論得熱火朝天,其實本質是在談:我還能不能擁有選擇。
這就像是你玩一款游戲,發現通關的門票越來越貴、操作越來越復雜,于是你開始思考:
“我是不是不玩了也沒關系?”
不玩,不代表我不想贏,而是我發現——這個游戲,不公平。
有個特別扎心的說法叫“制度內的邊緣人”。
就是你進了某些體制,卻買不起單位周圍的房子;
你有社保,卻依舊看病難;
你結了婚,卻在為彩禮和月供焦頭爛額。
這種有名無實的感覺,讓人很快清醒——不如直接退出群聊,慢性死亡也比呆在系統里受折磨強得多。
換句話說,這代年輕人不是突然變得不婚不房不保了,而是他們太清楚代價這兩個字有多沉了。
清醒,也許是一種隱形的哀悼
心理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存在性焦慮,意思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無法掌控命運的時候,會感到深深的不安。
現在年輕人面臨的,正是這種焦慮。
以前我們總說35歲是職場墳墓,現在這個墳墓提前到了28歲。
學歷不再是護身符,房產不再是安全感,婚姻也不再是愛的證明。大
家都在用退出的方式,跟系統和解。不是不想要,而是要不起。
但,“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妥協。”有網友寫下這句話時,點贊破萬。
是的,不買房、斷社保、不結婚,聽起來像一場青春叛逃,像一群人集體按下了退出系統的按鈕。
但這背后,其實是巨大的失落感,是看清楚之后的無力感,是越來越多人對標準人生模板的懷疑和抗拒。
這個社會并不缺你要奮斗的雞湯,而缺的是一種新的共識——人是不是只有一種活法?
而當3億年輕人同時選擇不買房、不結婚、斷社保時,或許該問的不是他們怎么了,而是這個系統,是不是太久沒升級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別用上世紀的標準去評價今天的選擇。”
-The End - 作者-李眉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