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現在應該經常能看到“背水一戰”這個成語,啥意思呢?斷絕自己的后路與敵人作戰的意思,決一死戰的意思,在絕境面前做最后一次努力或拼搏的意思。
這種理解,個人覺得,在精神上可取,但在行為上要慎重。
為啥呢?但凡大家帶點腦子都能明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邏輯基礎就有問題——你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沒有退路呢?或者說你為什么要把自己搞到絕境里去呢?難道只要到了絕境敢猛沖猛打就能逆風翻盤?
所謂的“背水一戰”其實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基本上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也不建議大家去輕易選擇。
講個很扎心的事實,像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這種經典的成功案例,后世為什么很少有人模仿成功呢?甚至很少有人去模仿它呢?這就說明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敢于自斷后路你就能贏那么簡單嘛!
勇氣要有!智商也一定要有!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拆解一下韓信的“背水一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看韓信一舉滅趙到底是不是依靠所謂的悍不懼死?講句有點不尊重韓信的話,如果韓信滅趙就是依靠這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簡單邏輯,他是會有愧于“兵仙”之名的。
書接上回,話說韓信帶著2萬漢軍用一個月時間就解決了整個西魏國,并生擒了西魏王魏豹。這對于一般的軍事將領來說,已經是夠吃一輩子的天大功勞了,滅國之功嘛,基本上可以躺進武廟了。
但是韓信顯然就不是一般人,啥滅了魏國就想著躺平?我韓信要成為這個時代甚至整個歷史最耀眼的將帥,一個魏國喂不飽我。于是,韓信把俘獲的魏國精卒打包送往了滎陽前線,沒辦法,這是組織紀律,戰爭所得應主動上交。但韓信顯然也不是那種忘我無私的人,他趁機跟劉邦提了新的要求:領導,您不能讓我白送三萬魏軍精銳,這樣吧,我跟您以舊換新。您再給我三萬人,我保證再接再厲地幫您拿下代、趙、燕、齊,然后南下抄了項羽的后路,跟您最后在滎陽勝利會師。
當然,韓信沒有選擇就地收編那三萬魏兵,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收編降卒這種事情既需要時間又需要體量優勢。剛剛投降過來的敵軍將士就跟我們今天剛剛從競爭對手那里跳槽過來的新員工一樣,他們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期的,如果安置不好,是禍非福。為什么還需要體量優勢呢?你的母體決定了你的消化能力,韓信當時的原部隊就2萬呢,要收編3萬魏軍還是很危險的,搞不好,誰收編誰還真說不定呢。
劉邦對于韓信提出來的新方案持啥態度呢?不大敢相信的態度!因為以5萬人掃平整個北方滅四國這種事聽起來就跟天方夜譚一樣。雖然此時的諸國跟戰國時代已經不一樣了,都是新生兒嘛。但也不是五萬人就可以掃平的嘛。尤其是齊、趙兩地,這是有名的硬骨頭。還有一定的地理優勢,人才梯隊也不錯,民風民情也比較穩定,確實不好打。比如趙國的趙歇在趙國就深得民心,趙相陳馀也是大才且革命經驗十分豐富,趙地的革命傳統十分厚重。
但是呢,一方面是劉邦這人已經被項羽把骨子里的賭性給打出來了,按照常規搞法我是肯定打不過你的,所以遇到啥事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賭一把就賭一把,誰怕誰;另一方面是當時劉邦已經策反了英布,有英布在后方背刺項羽,劉邦在滎陽一線的戰事沒那么吃緊。所以,劉邦又撥了三萬人給韓信,還派了張耳這位趙地的政治領袖去給韓信當政委。
韓信剛得到3萬兵力的補充,感覺唇亡齒寒的代國就派兵來攻了,剛好被韓信拿來練手了。因為代國比較特殊,原代王是現在的趙王趙歇,趙歇被陳馀重新擁立為趙王之后,就回到了河北,所以代地就成了所謂的掛職單位了,一直都沒有什么領導實實在在地用心耕耘過,體子虛得很,根本就不是韓信的對手。
平定代國之后,韓信和張耳陳兵太行八陘中井陘西側入口,打算走井陘穿越太行山去攻打趙國。
其實這種事情對于趙國來說也并不是什么很難應對的事情,熟知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太行八陘比秦川五道好不了多少,交通條件相當差,趙軍其實是非常容易堵死韓信的。
所以在趙國內部召開作戰會議的時候,趙國名將李牧的孫子李左車就主動提出建議:韓信東渡黃河,滅魏破代,勢不可擋,但千里運糧,勞師遠征,后勤難以保障。如今井陘道險峻,戰車不能并行,大軍行進綿延數十里,首尾難顧。給我三萬奇兵,讓我繞后去襲擊漢軍輜重。咱們趙軍主力則深溝高壘攔敵避戰。如此下來,漢軍進退不得,給養被斷,不出十天,韓信、張耳必死無疑。
多好的建議呀!可是大權在握的陳馀卻聽不進去,他以“十而圍之、倍而戰之”的軍事理論把李左車給拒絕了,一心要在正面戰場擊敗漢軍。
大家是不是覺得陳馀有點跟不愿半渡而擊的宋襄公一樣,很講武德而過于迂腐了?大家別想多了哈,陳馀這個人既沒有武德也不迂腐。比如他因為中途退出反秦戰爭而只被項羽封了三個縣,就意難平地起兵反抗項羽,這種人怎么會講武德呢?比如巨鹿之戰時,他手握三萬精兵,但是坐看主子趙歇和兄弟張耳在巨鹿城里坐以待斃,以保留有生力量為由而不愿意發兵救援,這種人怎么可能迂腐?
他之所以要把漢軍放進來打,主要目標其實不是韓信,而是韓信身邊的張耳。他和張耳本是過命的兄弟,但就是因為前面提到的巨鹿之戰,兩人鬧了矛盾,陳馀負氣地甩出帥印,跟小兩口鬧架一樣,你對我指揮作戰有意見,那你行你上吧。誰知道張耳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我上就我上,還真就接過帥印掌管了原本歸他管的趙軍,陳馀因此“離家出走”了。但也從此徹底把張耳給恨上了。等到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陳馀其實也不是接受不了自己只被封了三個縣,主要是接受不了張耳被封為常山王。趙國的軍事領導一直都是他,基本盤都是自己構建的,他張耳拿著我的成果獲了大獎,憑什么?
陳馀和張耳之間的兄弟恩怨后面在蒯徹勸韓信在齊地自立成為了經典引用材料,此乃后話。但是咱們平頭百姓一定要明白,愛和恨往往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真心愛過你的人一旦把你給恨上了,那一般都是很難化解的。陳馀有多恨張耳呢?當初在彭城之戰前,劉邦想要拉攏他,他給劉邦開出的硬性條件是什么?是張耳的人頭!殺了張耳我就是你的人,甚至你都不可以把我當人;但不殺張耳,咱們沒得談,你敢硬來我就告你強奸。
這人吶,一旦陷入了某種極端情緒,真的是很難走出來的。陳馀對張耳的恨之入骨最終葬送他自己和整個趙國,也成就了韓信的千秋傳奇。
韓信在了解趙國的相關情況之后,那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來了。在派出大量斥候核實情況之后,大搖大擺地穿越了井陘通道。
其實井陘道在太行山東側是有兩個出口的,一南一北,南出口的路況相對較差點,而北出口的路況相對較好一點,這本身也是一個選擇和考慮的問題。但既然趙軍都全面不設防了,那這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韓信不想虧待自己,毫不猶豫地選擇從北出口出井陘道。井陘道東面的北出口在哪里呢?就是在今天的南固底村附近,也就是在“背水一戰”那條河流的東邊。
那陳馀當時率趙軍駐扎在哪里呢?在今天的威州鎮附近!這個地方雖然遠離井陘道的出口,但是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陳馀這是擺明了不想主動出擊,只想以逸待勞呀!
但是,韓信會按照陳馀的既定劇本來嗎?人家走到距離井陘道出口三十里就不動了!為啥呢?知道你們在等我出去、在等我們進攻,咱急啥,跑了這么遠山路,好好休息一下不香嗎?好好抽空布置一下戰術不行嗎?
韓信下令,同志們放心大膽地在這兵家險地休息哈,天下無賊,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然后等到半夜,韓信把騎兵主將灌嬰給叫了過去,讓選拔兩千輕騎,悄無聲息地走小路埋伏到趙營的周圍,然后等戰斗打響了之后,突然襲擊,搶占趙營,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換成漢軍的,就完成任務了。
等到天快亮的時候,韓信集結三軍,下令:滅趙而朝食。同志們不要慌,對面的趙軍不堪一擊,打敗他們不耽誤咱們吃早餐。
出了井陘道之后,韓信便率部來到了綿蔓水的西岸(今天的綿河、冶河河段)。然后趙軍沒有阻擊自己過河的意思,便令一萬先鋒軍過河搶占灘頭陣地,背水列陣,保護后續部隊安全過河就行。
其實很多將士都不明白韓信為什么要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分批過河,這不是分批給對方送禮嗎?但是韓信治軍很嚴,將士們雖有疑慮,但還是老老實實地執行了。
韓信為什么敢這么冒險分批過河呢?還是因為他死死地拿捏住了陳馀那點小心思了嘛!陳馀為了能親手宰了張耳,前面連井陘道那種兵家必爭之地都不設防了,怎么會阻擊漢軍過河呢?他必須要等張耳過河了才會發起攻擊嘛!所以,韓信從容不迫地讓張耳與自己最后過河。你陳馀來打我試試?你敢打我我就帶著張耳跑路,我讓你報不了仇,讓你眼睜睜地看著你的仇人從眼皮子底下跑了,氣死你!
一切皆如韓信所料,漢軍過河很順利!
漢軍過河之后,如果換作大家是韓信,會怎么打?是不是讓那一萬先鋒軍繼續向前推進?但是韓信打仗從來都不按常理出牌,你們那一萬先鋒軍就給我原地不動,給后面那4萬主力讓個道就行。沖鋒不是你們的任務,你們的任務是我把趙軍引過來時你們能守住陣地。
韓信變后陣為前陣之后,便主動向趙軍發起了挑戰,而陳馀也感覺機會來了,當即下令大軍出擊。(這里要聲明一下,趙軍其實沒有號稱的20幾萬哈)
因為趙軍一開始氣勢如虹,且在兵力上有絕對優勢,所以漢軍根本就頂不住,立馬就敗下陣來了。
在逃回陣地的過程中,韓信下令全軍把戰鼓、軍旗全給扔了。因為這種東西屬于第一等戰利品哈,比如斬旗之功就是首類戰功,所以引發了趙軍的爭相搶奪。
四萬漢軍最終順利退到了河邊陣地,然后韓信整合那一萬預備部隊,大喊道:“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而戰!”然后,率隊對趙軍發起反攻。
而此時的趙軍還在忙著搶戰利品,所以根本就沒法整隊迎戰,甚至連原來留守趙營的守軍一見戰場上遍地都是戰利品,不想錯過升官發財的機會,也都跑了出來。
也正是這個時候,漢軍雙管齊下,灌嬰帶著那2000伏兵閃電出擊,沖進趙營就按韓信的布置,迅速拔掉了所有的趙軍旗幟,換上了漢軍的旗幟。而韓信這邊帶著5萬漢軍拼死沖殺,打了早已亂成一團的趙軍一個驚慌失措。
記住哈,韓信是沒辦法打出項羽那種效果的,此時的趙軍并沒有潰敗,而是感覺失去了先機,打算退回趙營,重整旗鼓之后再來跟漢軍決一死戰。
真正讓趙軍崩盤的誘因是什么?是趙軍在回營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大營被占了,到處都是漢軍的旗幟,然后還有人在到處傳播:“趙軍已敗,趙王已成俘虜。”是這件事讓趙軍徹底軍心崩潰的。
慌亂的趙軍便打算逃跑,但韓信的主力軍已經咬上來了,灌嬰也率那2000騎兵沖殺出來了,趙軍就直接炸營(其實應該叫陣)了,芭比Q了,全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了。最后陳馀被殺,趙歇被俘,趙國一戰亡國。
戰后,幾位漢軍大將對韓信佩服得五體投地,主動向韓信討教:兵法有云:安營布陣,講究的是右邊背后靠山,前面左邊臨水。您這次背水列陣是怎么考慮的呢?
韓信笑著解釋道:其實沒啥玄乎的,主要原因就是這次參戰的將士們有很多不是我一手調教出來的,所以我擔心他們在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會猶豫退縮,所以讓他們背水列陣,堵死他們的退路,讓他們不得不跟著我往前沖。就這么簡單。
但是,事情真的只是韓信說的這么云淡風輕嗎?沒有退路的人就一定會去拼命嗎?大家想一想,彭城之戰,那么多被項羽趕到泗水中淹死的漢軍,他們是怎么死的?他們怎么就不跟楚軍去拼命呢?
顯而易見,韓信背水一戰的精髓其實并不在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說不僅如此吧,而是背后另有學問。這種背后學問是啥呢?咱從邏輯上給大家拆解、梳理一下,大家自行去總結一下吧。
第一就是張耳起到不可替代的誘餌作用。若不是陳馀一心想手刃張耳,而是采用李左車的意見,你韓信也別背水一戰了,直接在井陘道中享受兩頭堵吧!
第二就是我們常說的“以正合、以奇勝”的軍事原理。那2000騎兵就是就是出奇制勝的奇兵。不然大家以為韓信故意呆在井陘道中過夜是為了什么呢?就是要讓那2000騎兵趁著夜色完成埋伏。
第三就是那一萬先鋒軍起到了很好的驕敵效果。趙軍當時一看漢軍背水列陣,自個就給樂上了,這不是來送菜嗎?所以很多人都跟趙軍一樣的,理解不了自己認知能力以外的是非對錯,反正自己才是絕對正確的。另外這一萬先鋒軍還起到了一個戰略托底的作用,韓信那4萬漢軍如果沒有這一萬先鋒軍托底,那一開始潰敗了,就是徹底潰敗了。正是那一萬漢軍給他們提供心理保障和調整時間。
第四個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軍事原理,韓信自始至終都把陳馀的心理拿捏得死死的,知道你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有套住張耳之前,你肯定是不會輕易出手的。所以便很好地利用了張耳這個吉祥物,張耳永遠放到最后,所以順利地推進到了前線。
第五就是深諳“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人性邏輯,所以韓信一過河就親自帶隊去誘惑趙軍,我韓信這個漢軍主帥就在你們面前,快來打我呀。認認真真跟你拼了一下,你才會覺得我是真打不過你,才會心無疑慮地進行追擊。然后,漢軍把所有重要軍需物資都跑出去,讓你們去搶,從而為漢軍主力的反攻和2000騎兵的奪營創造了時間和空間。
第六就是那2000騎兵的奪營換旗起到了最佳的攻心為上效果。一般人在自己后路被斷的情況下,第一反應不是絕地反擊,而是無盡的恐慌。趙營被奪是趙軍自行崩潰的關鍵。
所以,大家在經過上述這種細致的梳理之后,還會覺得“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韓信背水一戰的核心邏輯嗎?不是的,人家韓信是經過環環相扣的精妙算計才打出這種獨一無二的效果的。這也是后世之人亂學“背水一戰”大多都沒撈到什么好的根本原因。
很多時候,自我認為還是一個比較有良心的歷史創作者,所以真的特別想把一些存在認知誤區的歷史故事給大家講清楚、講明白。真的,說句心里話,我們在生活之中會遇到很多愣頭青,啥也沒搞明白的情況下,一開口就是要去拼命、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聽了就讓人感覺后怕。
歷史和生活、現實和文化,其實都是多面性的,它們都是因人而異的,大家真的不要盲目地把別人的臉譜當成是自己的面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