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新區黃驊市常郭鎮李子札村,一場跨越近甲子時光的“80后”相遇正悄然改寫鄉村敘事。“80后”村支書劉書榕扎根鄉土,以實干為紐帶,用創新思維破解村莊80歲以上老人養老難題,用青春力量守護夕陽紅,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中最動人的代際互助圖景,實現了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大伯大娘,今天的牛肉餃子好吃嗎?”
“太好吃了,吃了整整一盤呢。”
“書榕啊,這每天不重樣的飯菜,都把我給吃胖了。”
茶余飯后,劉書榕與老人們圍坐在一起,嘮著家常,好不熱鬧。而這樣溫馨的畫面,早已成為了李子札村敬老食堂的生活日常。
李子札村常住人口1686人,其中獨居老人就有50人。劉書榕上任走訪后發現,許多老人因行動不便,常常啃涼饅頭、吃冷飯湊合對付,他的心里特別不是滋味。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老人的“一餐熱飯”。他輾轉奔波,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動員社會捐助,最終渤海新區黃驊市首個農村敬老食堂——李子札村敬老食堂便應運而生。
牛肉餃子、豆腐燉肉、小米粥……每日葷素搭配的飯菜讓老人們吃得暖胃又暖心。敬老食堂成立后獲得了社會的關注,也收到了眾多愛心捐助,愛心基金累計超25萬元,供餐也實現了80歲老人三餐全免。“看著他們吃得香,我比啥都高興。”劉書榕笑著說,村里還同步推出了“長者關懷計劃”,通過定期義診、健康檔案管理等服務,形成可持續的養老服務體系。
這場“80后”的溫暖邂逅,既讓銀發群體感受到“老有頤養”的溫度,也讓他們找到了“老有所為”的熱情。
老黨員田澤波等人自發組成了李子札村黨史館義務講解團隊。每周六,他們就會早早地出現在村黨史館里,為前來參觀學習的團隊講解黨史。他們用豐富的閱歷和飽滿的情感,帶領大家深刻感悟紅色文化中蘊含的信仰之力、擔當之勇和為民之情。“大家都說劉書記能‘折騰’,我們老黨員也不能落后,也要積極發揮‘余熱’,為村里作點貢獻才行。”田澤波笑著說。
而劉書榕的“折騰”遠不止于此。為了讓村莊“走出去”,劉書榕注冊了抖音號“黃驊市大學生村支書~劉書榕(助力三農)”,白天走訪農戶,晚上化身主播,一邊講解農村不動產權證、城鄉醫保等惠民政策,一邊帶貨紅薯、葡萄等土特產。從好政策到好產品、從“低頭種田”到“上網吆喝”,劉書榕線上線下總銷售額超9萬元。村民們紛紛感慨:“以前賣貨靠趕集,現在劉書記的手機就是咱村的‘新集市’!”
“村民的小事,就是村里的大事。”劉書榕總把這話掛在嘴邊。在他的記事本里也記滿了各種“小事”:獨居老人李大爺降壓藥快吃完,得提醒村醫上門;村西頭排水溝堵塞,雨天前必須疏通;返鄉青年小李想開網店,得幫忙聯系培訓……
其實,劉書榕張羅的“大事”也不少:為1600余名村民派發村集體經濟分紅33萬元;為60周歲以上的村民分發米、油、肉等“新春大禮包”;投入40萬元重修三條巷道,徹底告別“雨天兩腳泥”;安裝120多盞新式太陽能路燈,照亮村民夜間出行路;開展聯歡晚會、民俗表演等文化活動,規劃設置夜市攤位推動村莊“夜經濟”發展;舉辦公益相親會,牽線6對青年成功“脫單”......
如今,李子札村的巷道平整、路燈明亮,食堂飄飯香,夜市鬧騰騰。劉書榕卻不敢停步:“青春扎進泥土,才能長出希望。鄉村振興不是口號,是讓每個老人有熱飯,每個青年有盼頭。”他常站在敬老食堂前的大柳樹下,望著廣場上嬉鬧的孩童和曬太陽的老人。他知道,這條路上,“80后”的他與“80”后的他們,早已成為了彼此的依靠。
黃驊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趙忠義 高箐 李冠達 張昊
編輯 | 劉恬菲 實習編輯 | 劉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