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詠樓,原名玄暢樓,位于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古子城八詠路中段,南朝齊隆昌元年(494)由東陽郡太守沈約始建,并因沈約登樓賦《八詠》詩而改名為“八詠樓”,后成為歷代文人登臨題詠的去處。
1500多年來,八詠樓與歷代文人名士、英雄人物有著不解之緣: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嚴(yán)維,宋代的唐仲友、呂祖謙、李清照,元代的趙孟頫等都曾賦詩詠樓;元末著名將領(lǐng)胡大海、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明末兵書尚書朱大典等也曾在八詠樓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跡。
八詠樓南臨婺江,建于8.7米的石砌城墻臺(tái)基上,總用地面積2485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696平方米,由南至北為亭樓、正樓、廳堂和樓屋,依地勢(shì)逐級(jí)抬高。歷史上八詠樓曾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目前,在八詠樓內(nèi)設(shè)有以“兩浙第一樓”為主題的陳列展覽,展覽分為八詠名樓”“千古風(fēng)流”和“詩賦滿樓”三個(gè)單元。
此文輯錄明清時(shí)期金華府志、縣志中關(guān)于八詠樓的記載,一些詩文內(nèi)容與現(xiàn)在流行版本不同,原文收錄。
內(nèi)容有1578年(萬歷六年)《萬歷金華府志》,1655年(順治十二年)《順治金華縣志》,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金華府志》,1823年(道光三年)《道光金華縣志》,1915年民國四年刊本,1894年(光緒二十年)《光緒金華縣志》。
萬歷金華府志
(萬歷六年·1578年)
1578年(萬歷六年)《萬歷金華府志·卷二十四·古跡》:
八詠樓
在府學(xué)西,(南北朝)齊隆昌初(公元494年),太守沈約建,初名玄暢樓,有《八詠詩》。
宋至道間(北宋995-997年),知州馮伉易今名。景佑三年(1036年),知州林沫重建。近改為星君樓之玉皇閣,道士移其匾八詠門城樓上。
唐嚴(yán)維詩(《送人入金華》):
明月雙溪水,清風(fēng)八詠樓。
少年為客處,今日送君游。
崔顥詩(《題沈隱侯八詠樓》):
梁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靜聞山狖,川長(zhǎng)數(shù)塞鴻。
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fēng)。
宋謝翱詩:
江山此愁絕,寒角夢(mèng)中吹。
飛鳥過帆影,游塵空戟枝。
水交明月動(dòng),槎洑故洲移。
已薄齊梁士,猶吟沈約詩。
李易詩(李清照《題八詠樓》):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順治金華縣志書
(順治十二年·1655年)
1655年(順治十二年)《順治金華縣志書·卷之七·古跡》:
八詠樓
在府學(xué)西,齊隆昌初,太守沈約建,名□暢樓,有《八詠詩》,其詩曰:
登樓望秋月,會(huì)圃臨春風(fēng)。
秋至愍衰草,寒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每句成長(zhǎng)歌一篇,共八首,文體綺麗,多寓已外補(bǔ)不得已之辭。
宋知州馮伉易今名。景佑三年,知州林沫重建,近改為星君樓,道士移其匾八詠門城樓上,后郡守盧公奇,復(fù)刻石于祠,星君之后閣焉。……
郡守盧奇詩:
倚檻思民力,瞻斗望京華。
芳圃傷啼鳥,明園惜落花。
署府聞秋笛,江城聽暮笳。
倦游懷畎畝,高隱嘯煙霞。
(高嘯隱煙霞)
注釋:明代胡應(yīng)麟作《盧使君追步隱侯作后八詠詩不佞次題倚和倚檻思民力 其八 高嘯隱煙霞》
亦每句成長(zhǎng)歌一篇,效沈題云,見具星君樓后閣石上。
康熙金華府志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金華府志·卷二十四·古跡》:
八詠樓
在府學(xué)西。齊隆昌初,太守沈約建,名“元暢樓”……樓久廢,后改為星君樓。《八詠詩》碑原系守憲米萬鐘書。國朝以來興造,詳載寶婺觀下。
道光金華縣志
(道光三年·1823年)
1823年(道光三年)《道光金華縣志·卷十二 雜志·古跡》:
元暢樓
在城南臨溪上。《太平寰宇記》
今為府學(xué)西。齊隆昌初,東陽太守沈約建,有《八詠詩》。
其詩曰:
登樓望秋月,會(huì)圃臨春風(fēng)。
秋至愍衰草,寒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每句成長(zhǎng)歌一篇,多寓已外補(bǔ)不得已之辭,詩今見《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宋至道二年,知州馮伉易名八詠樓。并鐫約(沈約)詩于石。
景祐三年,知州林沫重建后,改為寶婺觀,祀須女神。俗呼星君樓,詳 <寺觀> 。
道流遂移其匾于八詠門城樓上矣。
唐崔顥詩:
齊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靜聞山狖,川長(zhǎng)數(shù)塞鴻。
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fēng)。
嚴(yán)維《送客之東陽》詩,見 <山川志> 雙溪下。
宋呂祖謙詩(《登八詠樓有感》):
仲舒舊事無人記,家令風(fēng)流一世傾。
天下何曾識(shí)真吏,古來幾許尚虛名。
原注王仲舒守婺有異政。
謝翱詩:
江山此清絕,寒角夢(mèng)中吹。
飛鳥過帆影,游塵空戟枝。
水交明月動(dòng),槎洑故洲移。
已薄齊梁士,猶吟沈約詩。
元趙孟頫詩(《東陽八詠樓》):
山城秋色靜(凈)朝暉,
極目登臨未擬歸。
羽士曾聞遼鶴語,
征人又見塞鴻飛。
西流二水波璃(玻瓈)合,
南去千峰紫翠圍。
如此溪山良不惡,
休文何事不勝衣。
光緒金華縣志
(光緒二十年·1894年)
1915年民國4年刊本
1894年(光緒二十年)《光緒金華縣志·卷五建置·古跡》(1915年民國四年刊本):
八詠樓
在城南八隅一坊,府學(xué)西,星君祠南,原名元暢樓。
《太平寰宇記》引《郡國志》云:金華縣因山為石,城南臨溪水,高阜上有樓,名曰元暢樓,宋(南朝劉宋)沈約造,次吟詠于此處。
齊隆昌元年,沈約為東陽太守,嘗登此賦詩。
沈約《登元暢樓》詩:
危峰帶北阜,高頂出南岑。
中有陵風(fēng)榭,回望川之陰。
岸險(xiǎn)每增減,湍平互淺深。
水流本三派,臺(tái)高乃四臨。
上有離群客,客有慕歸心。
落暉映長(zhǎng)浦,煥景燭中潯。
云生嶺乍黑,日下溪半陰。
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
復(fù)制《八詠詩》曰:
登樓望秋月,會(huì)圃臨春風(fēng)。
歲暮憫衰草,霜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
解珮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每句又成長(zhǎng)歌一篇,多寓已外補(bǔ)不得已之辭,詩見原集,及米萬鐘(明代書畫家)碑。
唐時(shí)遂易今名。
崔融《登東陽沈應(yīng)(隱)侯八詠樓》詩:
早(旦)登西北樓,樓峻石城厚。
宛生長(zhǎng)定間,俯壓三江口。
排階銜鳥衡,交疏過牛斗。
左右會(huì)稽鎮(zhèn),出入具區(qū)藪。
越巖森其前,浙江漫其后。
此地實(shí)東陽,由來山水鄉(xiāng)。
隱侯有遺詠,落簡(jiǎn)尚馀芳。
具物昔未改,斯人今已亡。
粵余忝藩左,束發(fā)事文場(chǎng)。
悵不見夫子,神期遙相望。
崔顥《題沈應(yīng)(隱)侯八詠樓》詩:
齊日東陽守,為樓望越中。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靜聞山狖,川長(zhǎng)數(shù)落鴻。
登臨白云晚,流恨此遺風(fēng)。
按:崔融、崔顥詩題,皆作八詠樓,又如嚴(yán)維送客詩(《送人入金華》又作《贈(zèng)別東陽客》),有“清風(fēng)八詠樓”之句,是唐時(shí)已易元暢樓名為八詠矣。
乃戚《志》、府志,謂宋至道二年,知州馮伉易今名,則失考也。且尤不解者,考宋婺守題名碑,至道二年知州為陳靖,而馮伉在淳化五年。據(jù)此,非至道年號(hào)誤,即馮伉姓名誤矣。
又按盧標(biāo)《婺志粹》,謂易名八詠者為唐之馮伉。考新舊《唐書》,及《宏(弘)簡(jiǎn)錄》,馮伉皆有傳,并不載刺婺事,且伉為(唐)德宗時(shí)人,亦在融、顥、維三人后,未可指為易名,倡始盧說更附會(huì)不足據(jù)。
宋淳熙十四年,知州李彥潁,以舊樓褊迫,就東偏,重創(chuàng)宏敞。郡人唐仲友,續(xù)擬八詠序其事,并勒約詩于碑。
見唐氏遺書
呂祖謙詩:
仲舒舊事無人記,家令風(fēng)流一世傾。
天下何曾識(shí)真吏,古來幾許尚虛名。
謝翱詩:
江山此愁絕,寒角夢(mèng)中吹。
飛鳥過帆影,游塵空戟枝。
水交明月動(dòng),槎洑故洲移。
已薄齊梁士,猶吟沈約詩。
元?dú)в诨穑亟ㄕ咴佟?/p>
按:樓與寶婺觀連屬,故建觀者并建樓。
趙孟頫詩(《東陽八詠樓》):
山城秋色凈朝暉,極目登臨未擬歸。
羽士曾聞遼鶴語,征人又見塞鴻飛。
西流二水玻璃合,南去千峰紫翠圍。
如此溪山良不惡,休文何事不勝衣。
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寶婺觀,即樓故址改建玉皇閣,道士移其牓(榜,指牌匾)于城樓。《戚志》(戚雄《金華縣志》)。后閣毀,而樓復(fù)舊址。
皇朝屢次修建,樓至今存焉。
嘉慶間知縣楊兆璜撰楹聯(lián)曰:
才智縱橫,概末路英雄,赤疏自書千古恨。
風(fēng)煙牢落,攬前溪蒼翠,夕陽如晝六朝山。
聯(lián)句激昂悲壯,足增斯樓之勝,附錄于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tái)“網(wǎng)易號(hào)”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