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的小伙子潘杰出現在湖南衛視《我們約會吧》這檔相親節目中。
憑借低情商宣言“在座的女人包括我媽都一文不值,只有我最重要”引得全場嘩然,遭到所有女嘉賓“一致排斥”,節目播出后更是引發公憤。
有記者線下去采訪潘杰父母才得知,送潘杰去上相親節目是因為在線下父母早已經給潘杰安排了59次相親。
可每一次相親見了幾面之后女方就突然消失,不再聯系。
這是不得已才把兒子送上節目去相親,沒想到又以失敗告終還引發社會討論。
面對兒子的相親失敗,老兩口百思不得其解,不相信竟然沒有一個女孩子能看上自己的兒子,還揚言一定要給兒子找到對象。
老兩口膝下就這一個獨苗,從潘杰出生那刻起就被家里人千般愛萬般寵。
潘杰小時候品學兼優,初中沉迷游戲導致學業荒廢。父親常年在外,獨留母親一人撫養潘杰。
母親面對癡迷游戲的兒子不知規勸一味放縱,讓潘杰在成長的道路上逐漸迷失自我,變得自私自利還愈發目中無人。
有時甚至絲毫不顧母親身患病痛,對自己的親生母親拳腳相加……
都說愛情讓人盲目,原來親情也會“致盲”——潘杰父母看不到自己兒子的問題,一味包容溺愛讓他放縱成今天這個樣子。
因為父愛的缺位,再加上母親的低姿態養育:
母親隨時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滿足任何不合理的要求甚至縱容兒子打罵自己;
才讓潘杰嬌縱放肆看不到母親的辛苦養育甚至瞧不起所有女性。
只能說造成今天的局面,是潘杰父母在他童年時期教育失敗后埋下的每一顆隱雷,都在他成年后一一爆炸。
是他們自認為對的養育方式把潘杰“捧”成了“巨嬰”,然后把這個“巨嬰”推向社會。
像潘杰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以別人的生命作為陪葬品:
48歲海歸男子依賴母親退休金度日,母親身患尿毒癥也拒絕自立,最后被告上法庭。
著名的“公交車墜江”事件,就是“巨嬰”劉某因錯過站點與司機爭執,導致車輛失控墜江,車上15人無一生還……
何為巨嬰
“巨嬰”指的是心理滯留在嬰兒時期的成年人。
他們是一群患有心理疾病而不自知的群體。
巨嬰一詞最早由我國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巨嬰癥》一書中提出,武志紅認為,“巨嬰”是指生理上成年但心理發展水平仍停留在嬰兒階段的個體。
哈佛心理導師加藤諦三,這樣描述“情緒巨嬰”:
作為成年人的個體,卻無法擁有成年人的情緒。當你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他時,他的情緒比一個三歲孩子更不穩定。
“巨嬰”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
1、共生心理:巨嬰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認為“你我不分”,如母子共生、夫妻共生。
例如,成年子女在經濟或情感上過度依賴父母,父母也以“共生”之名干涉子女生活,導致家庭界限模糊。
2、全能自戀:嬰兒早期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需求應被無條件滿足。
成年后表現為極端自我中心,不接受質疑或挫折,一旦需求未被滿足,可能引發暴怒或抑郁。
“巨嬰”的形成:錯誤的教育模式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
如果孩子第一次打罵身邊的養育者,養育者不引起重視還引以為傲,長此以往他也只會揮舞自己的拳頭。
如果孩子第一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并以哭鬧倒地威脅,得到一次滿足那么就會有下一次。
巨嬰的形成通常是源于原生家庭錯誤的教育模式:
1、過度溺愛與保護:父母(尤其是母親)在嬰兒期過度滿足孩子需求,導致孩子未經歷“恰到好處的挫折”,無法發展出獨立人格。
2、父親角色缺位:家庭中夫妻關系讓位于親子關系,父親未能參與教育,導致母子共生關系固化。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當“巨嬰”被看見,也許正是一個好的開始
巨嬰心理可能導致規則漠視、推卸責任,甚至形成“互害型社會”。
巨嬰在職場和婚姻中易受挫,最終可能退行至啃老或封閉狀態。
雖然沒有誰會愿意為另一個人的錯誤買單,但如果一個人的錯誤會危害到他人甚至社會。我們就應該警醒,在悲劇發生之前就扼殺源頭。
一個人的認知是有限的,一個家庭的認知也是有限的。
但當一個社會中心理、教育、交通、醫療等各個行業都引起重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那么1加1就會大于2了。
當一個人身體生病了,醫生首先要做的是找到病因,其次才是治療。
當一個人的心生病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是被周圍人“看見”。
-The End - 作者-江河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