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技人員正在進行新品系分蘗能力評估工作。劉 凱 攝
日前,在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的試驗田里一派繁忙的科研景象——農技人員正細致開展小麥表型性狀觀測和種質資源評估工作。據悉,今年試驗田共劃分30個大區、144個小區,涵蓋了160余個旱堿麥品種,點播小麥1萬行。
“目前,旱堿麥新品種的研發取得重要突破,我們選育的旱堿麥新品系‘捷麥21’正在參加河北省冀中南節水區域試驗。”中捷產業園區農科所首席專家張衛軍介紹,作為旱堿麥主產地和育種中心,他們將堅持選育、推廣兩手抓,培育更多高產、優質的旱堿麥品種。
目前,該所自主研發的“捷麥19”已成為鹽堿地小麥種植的標桿品種。經多年驗證,該品種展現出“三抗一優”的突出特性:抗鹽堿、抗旱、抗病(免疫條銹病、高抗葉銹病),兼具抗寒越冬能力強、品質優良、產量穩定等優勢。今年,中捷“捷麥19”繁種面積達2.06萬畝,預計畝產260公斤,可滿足40余萬畝鹽堿地種植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捷麥19”已形成跨區域推廣:在滄州運東、天津南部、山東北部等鹽堿地區都有種植,年推廣種植面積已達100萬畝,其卓越的抗逆性、優良品質和高產量成為鹽堿地的“明星品種”,并且影響力還在持續擴大。在新疆和碩縣連續6年試種試驗中,中捷旱堿麥也表現優異:“捷麥19”畝產720公斤,較當地品種增產約8%;“捷麥20”更以畝產750公斤的表現獲得認可。
來源:滄州日報
編輯:任梓綺
編審:于國樹 崔秩愷
審核:孟 輝
郵箱:zjrongmeiti@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