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孝莊秘史》中有個情節:夜色中的一個蒙古包里,皇太極安排的兩個手下討論著戰事,并說已與大明朝的袁將軍有密約之類的話,故意讓躲在蒙古包外面的明朝太監聽到。就這樣,皇太極略施小計,就讓崇禎皇帝誤會袁崇煥,進而殺了這位當時明朝最厲害的抗后金名將。
真實的歷史上,的確是皇太極施反間計害得一代名將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下令凌遲處死。
01皇太極施反間計,離間君臣關系
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后,就把眼光瞄準大明江山,并親率大軍攻打寧遠城(今遼寧興城)。但是這位13副盔甲起兵、手握重兵、戰無不勝、戎馬一生的清太祖,就是打不贏袁崇煥。
公元1626年(明天啟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親率大軍13萬圍攻寧遠城,于二十三日兵臨城下。對于近在咫尺的寧遠城,望著高高的城墻,努爾哈赤志在必得。但是,事與愿違,最終,努爾哈赤身負重傷而敗退。八月,努爾哈赤身患毒疽,遺憾離世。
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后,繼續父親努爾哈赤的遺愿,要攻下寧遠城,拿下大明江山,但還是兵敗而歸。戰后,皇太極意識到袁崇煥不除是主因,既然金人殺不了他,那就讓明朝人自己動手除掉。與范文程等商量后,皇太極計劃利用崇禎皇帝的疑心病,用離間計陷害袁崇煥。
皇太極授意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撤軍時,故意靠近被俘的明宮太監楊春和王成德身邊,小聲交談:“今天撤軍是皇上的計策,剛才我看見皇上單騎到明軍營前,與對方來的人談了好長一段時間, 大概是與袁將軍密約,看來,攻克北京指日可待了。”一旁的楊春聽得真切,暗記了下來。
過后,后金兵又故意疏忽,讓楊春逃走,楊春便將聽到的秘密向崇禎皇帝稟報。崇禎向來多疑,聽了楊太監的報告,聯想到早些時候袁崇煥擅殺毛文龍的事,當即詔令袁崇煥進城,下錦衣衛獄問罪。
02崇禎一意孤行,袁崇煥被冤殺
這時,毛文龍的同黨、內閣大學士溫體仁接連五次上疏,力請殺袁。與袁崇煥平日有矛盾的兵部尚書梁廷棟也趁機傾軋袁崇煥。
朝中雖有官員出來為袁崇煥說話,上疏解救,然而在溫、梁等人的攻擊下,袁崇煥終被置于絕境。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見主帥被捕下獄,立即率部離京東撤,直奔關外。崇禎速令從獄中取袁崇煥手書,追至錦州,勸阻祖大壽。祖大壽下馬捧信而泣,全軍放聲痛哭。
明崇禎皇帝
崇禎三年( 1630),袁崇煥被判“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失誤封疆”等罪處以磔刑,分尸于市,家產沒官,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
起初,許多人以為袁崇煥才大功高,未免過分,不知其冤。后來了解到是后金所施的反間計,真相大白,方知袁崇煥被殺乃是大冤。
袁崇煥被冤殺,使明朝失去了一位與后金抗爭的統帥,廣大遼兵遼將為之心寒。從此,大明國勢日衰,邊事日壞,滅亡的征兆日益明顯。后來有人評說明廷冤殺袁崇煥是“自壞長城,為敵復仇”。
03一代名將,自詡“邊才”的袁崇煥
袁崇煥,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就在這年,楊鎬率明軍與后金大戰于遼東,潰敗,丟失了開原、鐵嶺諸城。
袁崇煥雖遠在南方,卻十分關注遼東戰局。遇有從前線退役的將卒,袁崇煥常常與他們探討邊塞事務,所以相當熟悉邊境要塞的情形,每每以“邊才”自許。
三年后,袁崇煥去京城朝覲,經一位御史推薦,說他有將軍之才,朝廷予以破格提拔,成為兵部職方主事。就在這一年,遼西戰事失利,駐廣寧的明軍潰退山海關,遼地落入后金之手。舉朝驚慌。
作為兵部主事的袁崇煥沒跟朝廷打招呼,單騎前往戰地察看情況。回到朝廷后,袁崇煥詳細敘述山海關內外形勢,并說:“給我軍馬錢糧,我一人足以守此。”大家都非常贊賞他的膽識。不久,即被擢升為僉事,監關外之軍。從這時起,袁崇煥便與遼東結下了不解之緣。
袁崇煥
袁崇煥在與后金作戰中,屢建奇勛,先后取得寧遠大捷,錦州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突入北京城下,京師慌亂一團,又是遠在寧遠的袁崇煥,率精兵火速赴援,擊退皇太極,京城方轉危為安。但解京師之圍后,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后金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最終,袁崇煥被朱由檢認為與后金有密約而遭處死。
袁崇煥是明末的著名將領,梁啟超在晚清時曾撰文稱贊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軍人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