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貿易一直是歷史學中歷久彌新的研究課題。長期以來,帆船被視為東西方交流的傳統交通工具,承載著東方商品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而白銀、絲綢和茶葉的流動構成了我們對這段歷史的基本認知。然而,這種簡化性敘事遮蔽了16至18世紀以來環太平洋貿易網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在環太平洋貿易網絡的東西交流中,非典型商品和事件其實從未缺席,甚至所起的歷史作用與影響也并不亞于白銀、絲綢和茶葉等典型商品。既如此,該如何思考非典型商品和事件對中外貿易的推動和影響?如何以更廣泛的學術目光觀察和思考跨太平洋貿易中的非常規研究對象?
圍繞這個話題,2025年2月20日(周四)下午,上海大學歷史學系和上海大學國際禁毒中心主辦了上海大學世界史第20次學術圓桌會議。本次會議以“16-18世紀的跨太平洋貿易”為主題,由上海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陸甦穎主持,邀請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中古及近代世界史教授、根特大學地理系研究員蕭婷 (Angela Schottenhammer)主講,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許盤清教授、鄭彬彬副教授、講師葉鵬和陳劍博士后發起討論。
蕭婷 (Angela Schottenhammer) 是比利時魯汶大學中國中古及近代世界史教授、根特大學地理系研究員,也是ERC AdG(TRANSPACIFIC——The Structure and Impact of Trans-Pacific Trade, 16th to 18th Centuries: The Manila Galleon Trade Beyond Silver and Silks)(授權編號 833143) 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近幾年,她不僅持續關注可可、巧克力、秘魯香脂等非典型商品在環太平貿易網絡中的流動及歷史影響,同時也關注大帆船貿易背后的醫療問題等。
在圓桌會議上,蕭婷教授首先分享了正在主持的研究項目——“16至18世紀環太平洋貿易的結構與影響:超越白銀與絲綢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該項目主要關注海洋考古學的分析與整合、風險評估、歷史地理知識和貿易路線的重新評估、違禁貨物和非正式貿易的性質和范圍以及海盜問題和不速之客的影響(疾病與瘟癥)五個主題。
一、海洋考古的分析與整合
該部分對西班牙主要沉船的部分代表性遺址進行了詳細調查,包括沉船遺址、船廠以及船體和貨物遺存的實物殘骸。通過對這些考古材料的分析,研究不僅試圖還原當時船只的構造和貨物種類,還進一步評估了帆船航行中的風險因素。該部分研究還特別關注環境因素對主要航線發展和港口選擇的影響,例如季風、洋流和氣候條件如何塑造了貿易路線的形成。此外,還探討了船員對這些環境因素的認知及其對航行風險的評估方式,揭示了當時航海技術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如何影響了跨太平洋貿易的實踐。
二、重新評估地理知識與貿易路線
該部分的研究致力于重建非正式貿易路線,并重新評估東(南)亞內陸地區在跨太平洋貿易中的作用。通過對中國和日本的地圖、文獻及航海圖的分析,蕭教授的團隊探討了這些地區對太平洋海域的海洋地理認知。他們發現,盡管官方文獻中可能缺乏對某些區域的詳細描述,但非正式貿易網絡的存在表明,當時的商人和航海者對太平洋的地理知識遠比傳統記載所顯示的更為豐富和復雜。這一部分研究不僅填補了歷史地理學的空白,還為理解跨太平洋貿易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三、違禁貨物與非正式貿易的性質和范圍
第三部分深入研究在官方大帆船貿易背后存在的復雜非正式貿易網絡,特別是走私商品(包括軍事物品、植物和動物)以及人員(商人、專家、移民、軍人、傳教士、旅行者等)的流動。這部分特別關注那些在傳統歷史敘述中被視為“邊緣性”或“次要”(marginalia)的內容,例如小規模的地方貿易、非法的商品交換以及非正式的人員流動。這些非正式網絡的存在表明,跨太平洋貿易不僅僅是官方主導的經濟活動,而是一個多層次、多主體的復雜系統,涉及廣泛的參與者和社會群體。
四、疾病與瘟疫的傳播與應對
通過對環太平洋貿易和航海實踐的研究,蕭教授及其團隊關注到疾病與瘟疫在跨太平洋貿易中的傳播問題。作為海上航行中普遍存在的風險因素之一,疾病不僅影響了船員的健康,還對貿易活動和社會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團隊研究了天氣、營養不良、病毒、細菌、病原體以及動物在疾病傳播中的作用,并探討了當時的外科和內科醫生如何應對這些健康威脅。這部分研究還涉及了某些預防和救助措施,例如船員的衛生管理、醫療設備的配置以及對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這些內容不僅揭示了當時航海醫學的發展水平,還為理解跨太平洋貿易中人類與環境的互動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
蕭婷通過研究證明,關于中國缺席或對在跨太平洋貿易中缺乏興趣的論點是不成立的。在18世紀,尤其是福建地區的個體商戶持續與馬尼拉進行活躍的交流,形成了一個由當地華人僑民(Sangleyes)和西班牙人組成的網絡。這些人通過各種關系建立了一個組織良好的商人網絡,直接或間接參與與西屬美洲的貿易,將中國貿易網絡拓展至更遠的貿易圈。同時,蕭婷教授還以巧克力貿易為案例指出,巧克力、可可豆這些被傳統海洋貿易研究所忽視的非典型商品,其實在中西交流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樣的,中國商人還會通過獨有的貿易網絡向西屬美洲出售墨和紙張等中國傳統商品,同樣也給環太平洋地區和國家帶來了東方物品。
這些發現證明,除了學界重點關注的茶葉、絲綢和白銀等議題外,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等研究中也應該加強對現有歷史敘述中忽視的或邊緣化了的參與者與物品的研究,細致討論16至18世紀跨太平洋貿易聯系中的非正式貿易路線和網絡。同時,研究還應該結合海洋考古、疾病史、醫療史、歷史地理等多學科方法與手段,全面評估亞洲和歐洲次區域(sub-regional)網絡全球互聯性的復雜性、性質和程度,并重新審視這些網絡對跨太平洋貿易的整體影響。
報告結束后,上海大學歷史學系的許盤清、鄭彬彬、葉鵬和陳劍四位老師圍繞蕭婷教授的研究展開了討論。許盤清在討論中特別強調了地圖在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就地圖的使用和紙張的特性做出了補充。他指出,地圖不僅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更是歷史文化的見證。通過對不同時期地圖的紙張材質、制作工藝和保存狀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圖的傳播路徑及其在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許教授的研究為如何利用地圖這一重要歷史文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許盤清教授
鄭彬彬結合其自身對條約時代中英貿易的研究,提出了對16至18世紀中、日和東南亞太平洋貿易特點的獨到見解。他認為,這一時期的貿易活動不僅是區域性的經濟往來,更是全球貿易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早期西班牙的跨洋貿易與東亞貿易相結合,可以更全面地還原兩三百年間世界貿易的全景圖。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鄭彬彬
葉鵬則針對研究項目中涉及的中國馬牌和龍牌的“墨”提出了補充性猜想。他指出,這些“墨”可能來自中國安徽徽州,而徽州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其出口歷史值得進一步挖掘。葉鵬認為,這一猜想雖然尚需更多文獻材料的支持,但為研究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希望在后續研究中能夠通過更多的考古發現和文獻分析來驗證這一假設。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講師葉鵬
陳劍從跨學科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他建議,可以結合大西洋和南亞海洋研究中的一些共性,進一步推進跨學科研究。例如,通過比較不同海域的貿易模式、文化交流和航海技術,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海洋史的共性與差異。陳劍的觀點為東亞海洋史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視野,也為跨學科合作開辟了新的可能性。
上海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后陳劍
總之,本次圓桌會議圍繞東亞海洋史、跨太平洋貿易以及中西貿易交流等主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與會學者不僅結合各自的研究成果提出若干可行的新的研究方向和合作建議,而且呼吁東亞海洋史的研究需要打破傳統的地域和學科界限,結合考古學、地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方法,加強對中西貿易交流中文化和技術傳播的研究,以深化對全球化早期歷史的認知。
會議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