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媒報道,2025年3月28日強震后,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與聯合國衛星中心(UNOSAT)通過衛星圖像分析了緬甸地震災區的損毀情況,并繪制成地圖。
地圖基于3月30日獲取的高分辨率衛星影像,標明了已確認的受損區域。
△圖源/吉林一號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初步列入名錄的古城遺址區域內,衛星探測到17處建筑損毀,另有9處建筑可能受損。該評估為初步結果,尚未經實地驗證。
根據UNOSAT數據,實皆省和曼德勒省共有1095棟建筑受損、1325棟建筑存在潛在損毀風險,另有102條道路和5座橋梁受損。實皆省實皆市有233棟建筑損毀、557棟可能受損。
曼德勒省曼德勒市、瑪哈昂咩、千苗達西、千挨達西等鎮區509棟建筑損毀,284棟可能受損。
UNOSAT強調,所有評估均為初步結論,需進一步實地核查。
在全球地質板塊中,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多個地質斷裂帶,在緬甸所在區域形成了南北走向、長達1200公里的實皆斷裂帶。這里平均每年滑動錯位幾厘米距離,是世界上最活躍的斷層之一。
歷史上,實皆斷裂帶曾經歷多次強震,20世紀以來就已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數據顯示,最近一次實皆斷裂帶發生的7.5級以上大地震是在1946年,距今已有70多年,板塊活動和推移形成的能量已長期積累,正如一個可能被引爆的“火藥桶”。
專家指出,實皆斷裂帶不像有些斷裂帶那樣地震頻繁,但如發生地震則震級較高。這些地震震源較淺,通常約10至15千米,這意味著地震能量在到達地表時不會消散太多。
轉載是一種動力 分享是一種美德
和緬甸中文網一起看緬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