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禮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近些年因為高額彩禮引發的諸多爭議涉及到了傳統文化、經濟壓力、性別權力等多個維度。
事實上,高額彩禮的確在異化婚姻,于是不少人把婚姻被視為“交易”。這種物化傾向雖然被抵觸,但就如“訂婚強奸案”一樣,它卻體現彩禮背后的結構性失衡。
數據顯示,一季度居民存款9.22萬億,合每人增加存款約6.6萬,數據很好看,但這期中有多少屬于農村居民存款呢?
農村人存款并不容易。所以對于動輒十幾或幾十萬彩禮,很多家庭需要求親戚朋友幫忙拉饑荒。
彩禮做什么用?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它不是用于子女的婚姻,而是承擔了養老保障功能。
看這幾個事例:
河南的王大爺有高血壓,一盒降壓藥50塊,每月光吃藥就得花200塊,而養老金只有180塊,吃藥根本不夠。女兒要出嫁,王大爺要了18萬彩禮。
女兒婆家咬牙借錢給了彩禮,但婚后女婿打工還債,多年沒有給王大爺一分錢生活費。
云南的陳老漢,兒子結婚時女方要了30萬彩禮,親家很坦誠,彩禮一半給兒子娶媳婦,一半留著我養老,兒子要是靠不住,我還有錢請人送飯。
江西張大姐的獨生女小芳嫁到了外地,張大姐要了25萬彩禮,理由也很直白:就一個閨女,這錢就當給我們老兩口養老了。
每個女婿家里都覺得這是“賣女兒”,但還是東借西湊的對付著清了。
這些高額彩禮的背后,無不與養老糾纏在一起。
女方父母有錢養老了,男方父母卻在嘆氣:本想靠兒子養老,結果彩禮債拖垮全家,將來養老是問題。
這是一個有點諷刺的社會現實,高額彩禮和養老難成為了死循環,為什么這樣呢?
看看農村的養老現狀會發現,很多已經陷入了困境。
有些老人原本指著養兒防老,但近些年兒女也被房貸車貸弄得工作生活一塌糊涂,很多人無暇顧及在老家的老人。
他們打工十年都還不完債,拿啥給爸媽養老?這樣的狀況并不少見。
于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必須自力更生,他們不敢不干,否則真的養不活自己,靠每月一兩百的養老錢?吃藥都不夠。
咋辦呢?現實狀況讓嫁閨女的父母不得不做更多的考慮。
這是高額彩禮的原因之一。
如何讓農民老了不靠彩禮也能活?或許個這局面短期很難破。
有人說,如果把農村養老金漲到500塊-1000元,可能狀況會改變很多。
的確,社會保障機制如果能向農村老人傾斜一些,高額彩禮的狀況或許能改觀一些。
其實,當農村出現空心化之后,愿意扎根農村的工廠企業會極少。當歲數大了,打工的機會更少,生活需要的經濟來源若指著地里供產,根本不切實際。
所以,若能讓50歲以上的人在家門口就能干臨工掙養老錢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現實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每個人都知道彩禮不是養老保險單,但是農村老人不得不屈服于現實。
每個高額彩禮的爭議后面,其實都有一個看著會心酸的故事。它們反映了一種無奈:農民不是貪心,是真怕老了沒人管。
當老來沒了收入,就只能狠狠心,用女兒的彩禮來當養老保險。
有的老人很直白,說不靠彩禮,老了我能有飯吃有錢看病嗎?
有人這樣總結,說養老有保障,婚姻才能談感情,養老沒了著落,彩禮就得拼命要。
對于這些,你能簡單說他們自私嗎?
中國農村家庭結構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可能才是高額彩禮的本質。
尤其是只有女兒的家庭,當女兒出嫁后,其勞動力和收入將轉移到夫家。彩禮就會被視為對女方家庭失去勞動力的經濟補償,有人稱作“代際補償”。
社會學調查顯示,在甘肅、江西等彩禮高昂的農村地區,許多家庭明確將彩禮用于父母的醫療費用和養老儲蓄。
所以彩禮不僅是世俗問題,更是現實問題。
青年男性因為支付高額彩禮而負債,婚后需優先償還債務,著削弱了夫妻贍養雙方父母的能力,最后形成“彩禮越高—負債越重—養老越難”的惡性循環。
誠然,隨著新農保普及和農村醫保的覆蓋,部分家庭對彩禮的養老依賴有所降低,但在經濟落后地區,這一功能仍未有根本改變。
這是個難題,需要有人去解。
或許,只有從根本上改善農村家庭的生存安全感和養老預期,才能逐步消解“彩禮=養老錢”的畸形關聯,讓婚姻回歸情感本質。
否則,訂婚強奸案只會成為情緒泄口,根本改變不了什么。
你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