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提起河北,第一反應往往是“存在感低”“沒特色”。但數據卻給出了一記“反差暴擊”:2023年河北旅游總收入破萬億,游客接待量超8億人次,兩項數據均躋身全國前五。這個看似“低調”的省份,究竟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從旅游黑馬到產業重鎮,河北的逆襲之路遠比想象中精彩。
“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這句簡潔的旅游口號,精準道出了河北的獨特優勢。與云南、貴州等傳統旅游大省不同,河北的“出圈”靠的不是網紅景點,而是“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地理優勢。
數據顯示,2023年河北接待的8.44億游客中,京津地區游客占比達14.2%,春節期間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18.2%。北京市民周末自駕到北戴河看海、去張家口滑雪、在承德避暑,早已成為常態。但撐起萬億收入的主力軍,其實是省內游客——本地游客占比超過半數,河北人“互訪式旅游”的熱鬧程度超乎想象。
河北的旅游收入結構也頗具特色。相比杭州、成都等城市以城市休閑消費為主,河北的旅游收入更多來自景區門票、住宿等剛需開支。西柏坡的紅色旅游、正定古城的歷史文化、阿那亞的文藝氛圍,再加上遍布全省的滑雪場、溫泉度假村,共同構成了河北的旅游版圖。盡管人均消費排在全國中游,但勝在“薄利多銷”,靠龐大的游客基數穩坐旅游收入第一梯隊。
曾經,河北是“鋼鐵”的代名詞。全省煉鋼產能占全國1/5、世界1/10,唐山、邯鄲的鋼鐵廠曾撐起河北經濟的半壁江山。但隨著環保政策收緊和產業結構調整,河北鋼鐵企業從2011年的123家銳減至39家,“去產能”成為關鍵詞。
轉型陣痛中,河北找到了新的方向:一方面,將鋼鐵產業向唐山、邯鄲集中,推動技術升級;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裝備制造、醫藥、紡織等多元產業。長城汽車、中車唐山公司等企業崛起,工業機器人、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逐步壯大。同時,河北主動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北京新發地遷至保定高碑店,大紅門、動物園批發市場落戶廊坊,讓河北成為北方重要的物流樞紐。
但產業轉型也帶來新問題。在京津冀城市群中,河北與京津的發展差距依然顯著。與長三角、珠三角“城市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同,河北更多扮演“承接者”角色,缺乏與京津的互動式發展,這也是不少人感慨“河北只能靠自己”的原因。
在電商平臺上,河北貨以“性價比之王”的姿態強勢出圈。滄州化妝刷、邢臺童車、保定箱包、高陽毛巾……這些來自河北縣域的產業帶,用極致低價打破了人們對“中國制造”的固有印象。
河北縣域經濟的崛起,靠的是“低成本+高效率”的組合拳。以家庭作坊為單位,土地用自家宅基地,勞動力靠農閑婦女,日薪低至20元;生產鏈條在縣域內就能完成閉環,成本僅為江浙地區的1/3。這種“土地自由化、勞動力家庭化”的模式,讓河北產品在價格戰中無往不利。有釣魚愛好者調侃:“買威海魚竿,先查發貨地,要是從滄州發出,價格能便宜30%。”
平臺的流量傾斜也為河北商家提供了紅利。部分電商平臺給予河北商家的資源扶持,比江浙同行高出40%。憑借低價策略,河北貨迅速占領中低端市場,甚至有人戲稱“河北以一省之力挑戰義烏”。但低價背后也有隱憂: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參差不齊、品牌溢價低,都是河北產業帶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旅游黑馬到產業新軍,河北用實力打破了“存在感低”的刻板印象。它的故事,既是一個省份在時代浪潮中轉型的縮影,也是中國縣域經濟活力的生動注腳。當“這么近,那么美”的口號傳遍全國,河北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屬于北方大省的逆襲篇章。未來,隨著產業升級與區域協同發展,這個被低估的省份,或許還會帶來更多驚喜。
本文來源@商業就是這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